是“捆人”还是“保护”?
重性精神疾病科对于患者的管理始终让院外不明真相的人们充满好奇,甚至于有病人家属愤懑地指责“都什么年代了,你们还竟然拿绳子捆病人!”
其实,这是家属的一种很深层的误解,流传到社会上结果就变成了今天的究竟是“捆人”还是“保护”的论题,如今的社会上仍然对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科病房,对精神病医院充满歧视,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那么,那些看起来整日疯疯癫癫的患者怎么才能够控制住情绪直至治愈呢?面对那些失去了理智控制又特别暴躁或过度消极的患者,我们是如何制止的呢?
当我们遇到特别冲动,行为严重紊乱的病人,当然先需要试着与其沟通,唤起理性,化险为夷。如果沟通无效而又别无他法,就只能将其先约束起来,以制止他们的冲动攻击行为,这一过程在医学上就叫保护性约束。
看起来就像“哪个病人不听话,就把他绑起来”那么简单。其实不然,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治疗中的一种独特的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并非用来惩罚病人。它是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地限制其行为的医疗性保护措施,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稳定不安的情绪,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当然还有很多人听说过种种神奇的处理手断,比方听说当病人冲动难以控制时,医生给其打一针,立马就安静下来了,当病人兴奋躁动时,将关在一处禁闭室,里面有橡皮人供其发泄,发泄完了,人就像没事人一样了。还有诸如,给精神病人通电呀,用壮汉将其制服呀等等,总之电影中有的情节,社会上都有流传。
约束保护才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不能随意滥用。一般都会在遇到以下情形时,经过充分地评估后才会实施保护性约束。1、治疗护理不合作的患者:很多患者入院初期因为疾病影响了他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安心住院,在病房内冲动、反抗甚至企图逃跑,这时候打针并不合适,因为还没有对患者的身体状态作全面检查就打针是盲目而危险的,并且打针、输液等其他治疗也不能很好的配合。如果行为紊乱严重并且经医护人员反复的心理疏导无效时,就会采取实施保护性约束,以促进患者平静下来并且保证其他治疗的顺利进行。2、精神疾病尚未获得理想控制,出现了明显的攻击和伤害他人行为时,还有的病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他们会突然地攻击他人。还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易激惹的情绪,和他人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对于这类患者,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周围环境的安全。3、持有强烈消极、自杀观念时,如有些抑郁症患者,他们常常郁郁寡欢,总是想着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患者行动十分隐蔽,有的患者则非常激烈,比如碰头,咬舌等,为了保护患者自身的安全,在护理人员不能制止的情况下,给予保护性约束可以控制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4、极度兴奋,扰乱医疗秩序时,精神症状一旦产生就不受患者控制,兴奋、话多、行为紊乱这些影响他人和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可以适当的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效地维护了医疗秩序;5、伴有意识障碍,可能会威胁到自身安全的患者。意识障碍的患者在意识不清地情形下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在没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陪护下,实施保护性约束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
当然,将患者实施约束后,并不是听之任之,后续反而有更多的关心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治疗护理他们,有大量地护理工作要做。比如,需要将被约束的患者安置于重护室看护,全天候24小时护理人员不离视线的管理,防止任何意外事件发现,及时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喂水、进食、翻身、排便等。定时巡视,观察患者的约束肢体情况,检查约束带松紧是否适宜,有无挣脱约束带现象。约束后还得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许多患者认为约束就是在惩罚他们,从而产生一种恐惧和绝望的心态,这时会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耐心的解释约束的目的以及解除约束的条件状况。另外,也需要加强生活方面的护理,保证患者的床单元清洁干燥,及时增补营养,协助大小便,夜间给患者保暖等。
患者入院时,医生一般都会告知监护人约束的有关事项,部分家属认为这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惩罚。很多患者也不能理解保护性约束这一治疗措施,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人身自由权。这些现象都源自于对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度的不了解。所以,增强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科特殊治疗方面的知识宣教,加强沟通和相互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能让患者的疾病得到更好更快的治疗,也降低了医患关系恶化的隐患,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彼此知情和了解下,更好的为患者营造一个适宜的治疗环境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