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难以承受的“爱”之重
【心灵看点】 陈锐曾是芜湖某县的学生,高二时,不经意间遇见了同校高一级的女同学铮,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至今自己也不知还要持续多久的苦恋。 明知这是一份不可能有结果的爱,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只要她接他一次电话或回一条短信,就会让他产生无尽的幻想。(引题) 五年追逐为哪般 陈锐向心理医生描述说,自己第一次见铮是在学校食堂,她手里拿着一个面包在看书,神态恬静。陈锐当即产生一种无厘头的美好感,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精神支柱,找到了最重要而恰恰是他最缺少的东西。 后来的日子里,陈锐就经常到铮的教室外,或在她上学的路上守候观察。尽管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点头微笑,他却很满足:“感觉太好了,我不能离开她。” 对于陈锐的追求,铮先是礼貌应对,没有效果。铮便以“请你以后不要再打扰我了”加以回绝。满怀期望的陈锐十分沮丧,但决不轻言放弃。于是给她写信,没想到信交到她手里当即就被撕掉。遭受如此挫折,陈锐仍不断地去追求:“她越不理我,我越想她。” 他发誓一定要追上铮。从此,陈锐白天不上课,在路上等候铮;晚上守在铮的窗前看她寝室的灯光。天天等她、找她、偷偷地看她,然后回到寝室抱头痛哭。这样苦苦追逐折腾了几个月,却没有得到半点回报,哪怕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很快,铮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学。陈锐对铮的思念并没有随着她的离去而有丝毫减少,对她的追逐却越加疯狂。先是想方设法弄到了铮的手机号码,频频给她发短信和打电话,以致铮警告说要报警。陈锐还多次站在她父母家的门口,一连三四天等待她父母回家,表达对铮的爱慕……为了躲避陈锐的骚扰,铮更换了手机号。为此,陈锐利用黑客程序找到了铮全班同学的手机号,然后不断地打电话给她。陈锐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简直就是骚扰。 五年的追逐令陈锐身心憔悴,荒废了学业,郁闷之下数次打算了却此生,曾有次拿着一瓶农药坐在田间准备喝下,幸被一路人劝下。 单相思心理的背后 本来一个优秀的花季少年,何以不可理喻地坠入到单相思的深渊? 陈锐出生在当地首富之家,他的降生给这个富有的家庭带来了极大欢乐,但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只能将他交给在农村的奶奶抚养。奶奶自然对他疼爱有加,娇生惯养,事事都依着他,加之富有的家庭环境所产生的优越感,造成了他唯我独尊、无所不能的良好感觉。上小学期间,又被送到城里,寄养在一远房亲戚家,更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享受着“太子”般的生活。当时也确实被称为“太子”。 不料上初中时,一场官司输掉了他家所有的财产,原先富甲一方的家一夜之间变成了平民百姓。“太子”不复存在,他不得不迁回农村老家继续上学。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尚在弱冠之年的陈锐深受打击,伤痛深深地烙进了心灵深处。 经过短暂的沉沦,初三开学后陈锐学习成绩上升之快令所有的老师同学都不敢相信。英语从倒数第一变为全年级第一,其他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体育也是他的强项,多次代表学校在县里的比赛中拿名次,一切都值得骄傲,直到高二时遇到了铮。 自恋的人易走极端 世上的痴男怨女数不胜数,像陈锐这样疯狂追逐一个女孩长达五年仍痴心不改以致荒废学业、名誉扫地、受尽屈辱,也给别人的生活带来烦恼的人,却十分少见。好在陈锐在家人和医生的不断劝说之下,终于肯接受心理治疗。 陈锐不平常的童年经历向我们展示:富豪之家的龙子本来就有的优越感,再加上奶奶的迁就放任造就了陈锐自恋的性格。 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具备一切美好的品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相信奇迹会在他身上出现。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这种自恋的特质得到激活,他就具备超人的毅力和杰出的才干。陈锐在初三表现出超人的毅力和优秀的成绩正是这种自恋被激活的体现。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自恋倾向的人,常常把被他理想化的对象当作自己来体验。陈锐对那个“她”的感觉就像她是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一部分,既然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有权得到回报。 自恋,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 自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健康的自恋就是自尊。极度的自恋如同古希腊美少年那西斯,因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郁闷而亡。过度的自恋表现在以下方面:自命不凡,需要过分的赞扬,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不能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的感受或不愿认识他人等。 作为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自恋。为人父母不但要鼓励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恋以成就人生,更要认识过度的自恋会带来的恶果。教育孩子爱自己,也要爱他人,从小就要明白他人也和自己一样拥有爱和被爱的权力。过度的娇生惯养是病态自恋的根源,优越的家庭环境是滋生过度自恋最适宜的土壤。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过分自恋的学生,无论他学习有多么优秀,也不可姑息迁就,不可享有特权,教育学生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