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总是失眠
案例:
张洋,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在第一次模拟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张洋看书看到十二点之后,就一直难以入睡,频繁地去解小便,越睡不着越烦躁,担心明天的考试考不好。第二天考试时头昏沉沉的,一看到模拟题,脑子就一片空白,以前会做的题现在都不会做了,而且越想越头痛,结果“一模”的排名在班级占了二十名。在后来的模拟考试中,即使平时复习得很好,可是考试前一晚还是睡不着。现在的成绩非常不理想,在班级的排名越来越靠后了。马上又要面对“四模”了,张洋十分担忧自己考前又失眠。
心理解析:
张洋,从小学习优秀,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本市的重点高中,这所学校的学生99%都能考上大学。张洋在班级一般占前三名,他觉得自己一定要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前不久,他的两位好朋友被保送上名牌大学,张洋更坚定自己一定要考个知名大学,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上二本那样的大学。由于学习和周围环境的压力,张洋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他现在的表现就是常见的考试焦虑。张洋认为考试前必须睡眠好,考试才能考好,而张洋 “一模”前失眠,就认为明天的考试会失败,于是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发挥失常,发挥失常又加重了焦虑情绪,导致“二模”前又失眠……如此循环返复,在循环中不断增强其焦虑反应程度。张洋的焦虑情绪主要是由于其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他认为自己在重点中学学习好,就一定要考重点大学,如果上二本那样的大学,那他的一切就完了。
建议:
(1)学会用理性思维取代不合理信念,保持情绪稳定。张洋在模拟考试前睡眠的好坏并不是其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而是他的一些想法,他认为考不上好大学一切就完了,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结局,这个典型的思维错误定义为“灾难化”。 张洋应学会用理性思维与不合理信念作辩论:虽然一两次模拟考试没考好,但自己综合实力很强,不代表高考就考不好,毕竟考场发挥失常是少数,只要自己沉着应战,肯定能考好,即使高考不上好大学,也不代表一切就完了,以后还可以考研或出国,仍然有很多机会供自己选择。
(2)面对高考这样的重大考试,张洋应保持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助于发挥潜能。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该定律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
(3)张洋不要把高考目标定得太高,以免给自己带来过度的心理压力,
(4)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内在心理潜力,调动心理活动积极性。在考试前,张洋应暗示自己可以考好,如考试前自己对自己大声说:“我一定会考好,我是最棒的!”
(5)张洋应经常练习做深呼吸,缓解焦虑。吸气要深,满,吐气要慢,匀。
(6)张洋应尝试做放松训练。紧张时,将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从头至脚全部绷紧,然后慢慢吐长气,直至全身全部放松下来。例如,皱起你的眉头,慢慢地数数,10,9,8,7,6,5,4,3,2,1,0,好,松开眉头;再来,咬紧你的牙齿,当你感到两边脸颊的肌肉已经绷紧了,心中默默地慢慢地数数,10,9,8,7,6,5,4,3,2,1,0,好,松开牙齿,体会放松的感觉。
(7)张洋若处于高度紧张、焦虑,而自己又无法调整时,可以到相关机构,寻求专业帮助,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缓解焦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