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中高考心理指南:科学应对压力,发挥最佳状态

发布时间:2025-06-03   作者:查贵芳   来源:心理治疗中心   点击数:314

      中高考是学生时代的重要经历,不仅考验知识储备,更是一场心理战。适度的压力能激发潜力,但过度焦虑可能影响发挥。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帮助考生及家长科学应对考试压力,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一、考试焦虑:识别与应对
      面临重大考试有压力很正常,复习时焦虑紧张在所难免,别害怕,不用压抑情绪,但超出一定范围可能是考虑焦虑,不仅影响学习状态,还会害怕甚至回避考试。
      1. 焦虑的典型表现
      生理反应: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胃部不适、失眠。 
      心理反应: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怀疑、灾难化思维(如“考砸了整个人生都失败了”)。 
      2. 焦虑的原因 
      成绩的起伏、对未知结果的恐惧、家庭或自我期望过高、同辈竞争压力。 
      3. 缓解方法
      认知调整:用“成长型思维”替代“绝对化要求”(如“尽力而为,而非必须完美”)。 
      放松技巧:深呼吸(4-7-8呼吸法,吸气 4 秒:用鼻子吸气,默数 1、2、3、4,吸气要深而缓慢;屏息 7 秒:屏住呼吸,默数 1、2、3、4、5、6、7;呼气 8 秒:通过嘴巴缓慢呼气,发出“呼”声,默数 1、2、3、4、5、6、7、8)、正念冥想(是一种培养内在觉知和专注力的方法,核心是静坐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通过主动收紧再放松不同肌肉群来缓解身心紧张的方法,能够改善焦虑、促进睡眠、提升专注力,识别并释放身体压力)。 
     行为干预:进行考前模拟练习,提前适应考场氛围。 

      二、高效复习:心理策略助力记忆
      记忆力是可以被训练的,掌握科学的记忆法,如情景记忆法、文字故事回忆法、图像记忆法等,可以摆脱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
      1. 记忆的科学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大脑遗忘有一定的规律,间隔复习比临时突击更有效。 
      主动回忆:通过自测、默写等方式强化记忆。 
      2. 注意力管理
      番茄时钟法:25分钟专注学习+5分钟休息,避免疲劳。 
      减少干扰:学习时远离手机,创造“无干扰环境”。 
      3. 目标分解法
      将大目标拆解为每日小任务(如“今天复习2个章节”),增强掌控感。 

      三、家长:如何成为“减压器”
      1. 家长常见误区
      过度强调成绩(如“考不好人生就毁了”、“将来没有前途”,对成绩喜怒形于色)。 
      忽视情绪支持(频繁追问学习问题,不关心感受)。 
      2. 正确的支持方式
      倾听而非说教:允许孩子表达焦虑,不说“别紧张”而是“我懂你的压力”。 
      提供稳定环境:保障睡眠、营养,避免家庭冲突。 
      降低期待表达:强调“健康快乐比分数更重要”。 

      四、考前心态:从“害怕失败”到“专注当下”
      1. 接纳不确定性
      焦虑是正常的,无需彻底消除,学会与之共处。 
      2. 积极心理暗示
      用“我准备好了”替代“我肯定不行”,写下自己的优势增强信心。 
      3. 破除灾难化思维
      自问:“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真的无法承受吗?”(中高考并非人生终点)。

      五、考场应急:突发情况如何处理
      1. 紧张到大脑空白?
      暂停几秒,深呼吸,心理暗示自己“我可以”,先做简单题找回节奏。 
      2. 时间不够用?
      优先完成高分值题目,放弃纠结的难题。

      六、考后心理:无论结果如何,成长才最重要
      1. 避免过度反思
      考完一科放一科,不反复纠结答案。
      2. 健康归因方式
      关注努力而非天赋(如“我坚持到了最后”)。 
      3. 长远视角
      人生路径具有多元性、多样性,中高考并非唯一。 
      如果在迎考过程中无法自我调节,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可以拨打心理热线电话(12356/0553-4825555),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中高考是成长路上的一个站点,而非终点,请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走过这段路。当你感到压力时,请记住:你的价值从不取决于一场考试。愿每位考生都能轻装上阵,以梦为马,笔下生花!


下一篇:考前心态急救指南     上一篇:对立违抗障碍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