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违抗障碍
诊室中小刚的母亲哭诉着小刚最近大半年的表现:“这孩子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在学校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老师经常喊家长。在家也不听我的话,就爱跟我对着干,让他往东他偏往西,最后闹得不愉快乐时,甚至跟我动起手来。他才三年级就叛逆了吗?”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小刚被诊断为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对立违抗障碍(ODD)是一种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抗拒,公然反抗,不服从及敌视权威的一种行为模式。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中对立违抗障碍(ODD)与品行障碍(CD),间歇性暴怒障碍等构成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该手册中将其定义为一种以持续的“愤怒、易激惹的情绪”,“爱争论、公然违抗的行为”以及“常怀恨在心”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目前在儿童青少年科门诊中经常遇到此类患儿,国外调查发现患病率在2%-16%之间,我国流调显示患病率为3.6%,对立违抗障碍(ODD)常导致儿童学业不佳、社交不良,严重时可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部分患者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并治疗,任其发展可转化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CD),甚至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PD)。目前研究倾向认为是由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以下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详细的诊断标准:
对立违抗障碍F91.3
诊断标准
A存在一种愤怒/易激惹的心境,存在争辩/对抗的行为或报复的行为模式,持续至少6个月,存在下列任意类别中的至少四项症状,并在与至少一个非同胞个体的互动中表现出来。
愤怒/易激惹的心境
1.经常发脾气。
2.经常是敏感的或易被惹恼的。
3.经常是愤怒的和怨恨的。
争辩/对抗的行为
4.经常与权威人士辩论,或儿童和青少年经常与成人争辩。
5.经常主动地对抗或拒绝遵守权威人士或规则的要求。
6.经常故意惹恼他人。
7.自己有错误或不当行为却经常指责他人。
报复
8.在过去6个月内至少出现2次怀有恨意的行为或报复性的行为。
注:这些行为的持续性和频率应被用于区分在正常范围内的行为与有问题的行为。对于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这些行为应至少出现6个月(出现于大多数的日子里),除非另有说明(诊断标准A8)。对于5岁或年龄更大的个体,这些行为应至少每周出现1次,且持续至少6个月,除非另有说明(诊断标准A8)。这些频率方面的诊断标准为症状的定义提供了指导,其他因素也应当被考虑,如果这些行为的频率和强度是否超出了个体的发育水平,对性别的要求和文化方面的要求。
B这种行为障碍与当前社会背景下个体或他人(如家人,同伴,同事)的痛苦有关,或对社交,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产生了负性影响。
C 这种行为出现在精神病性障碍,物质使用障碍,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中,不符合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诊断标准。
标注目前的严重程度:
轻度:症状仅出现于1种场所(如在家里,在学校中,在工作中,与同伴在一起)。
中度:症状至少出现于2中场所。
重度:症状出现于3种或更多场所。
鉴别诊断:
对立违抗障碍(ODD)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主要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青春期正常的违抗行为: Robin对此提出一些界定指标,症状标准的 “常常”指对抗行为频度超出了正常范围,在正常青少年可能每月发生几次,或每周1~2次,ODD的频度可以达到每周5—7次 ,或每天都发生;社会功能受损,对立违抗行为应达到 “显著影响父亲或母亲的日常事务或使教师停下教学来处理其问题”的程度,或他自己因此失去朋友、到处树敌、失去兼职工作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只出现亲子冲突问题 ,但没有学校问题一般是ODD,而不是ADHD。ADHD患者在完成任务 (如作业)、组织性、计划性、善始善终、等待等方面均有困难,而单纯的ODD患者一般没有这些问题。ODD患者做不好作业,一般是违抗行为的一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对立违抗障碍(ODD)的共患率高达40%-60%。
品行障碍(CD):包括攻击他人或动物、破坏他人财产、说谎、偷盗、严重违反规则(如13岁前逃学,在外过夜等)的行为,CD的这些症状远比ODD要严重。若同时符合CD和ODD的诊断标准,按照DSM—IV和ICD一10应优先诊断为CD,而不同时诊断。
关于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疗效比较确切的2种方法是:个体治疗和家庭干预。个体治疗的核心是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技能,家庭干预主要是对父母进行管理及应对对立违抗障碍(ODD)行为的训练。此外,针对出现的相关的症状比如注意力缺陷,焦虑,抑郁,冲动攻击行为等可以采取相应药物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