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对自杀的误解还少吗?
“自杀一个都太多”——这是2003年9月10日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而此后历届的主题都没如此鲜明过。的确,一个人的自杀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所以自杀一个都太多!
当时光掠过17个寒暑, 2019年9月10日的第十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来临时,今年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那么,我们又能为预防自杀做些什么? 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同的人群对于自杀有着千差万别的误解。人们常常以为,那些经常把“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的话挂在嘴边的人,不过是些用自杀言语来威胁身边人的懦夫而已,他们是根本不可能自杀的。然而事实是,四分之三的自杀成功者事先都曾告诉过别人自己有自杀的念头,这或是出于发泄之目的,又或是一种潜意识中的呼救。倘若我们能够及时读出这些自杀线索或呼救信号,并及时干预,往往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对于自杀的误解?
误解1 不能与有自杀观念者讨论自杀,否则将会诱导其自杀
事实上,应该鼓励与存在自杀观念者讨论自杀的话题!心理咨询师们已经通过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与人谈论自杀的想法、过程、工具、结果和准备等,有利于帮助有自杀倾向者考虑清楚生死问题,激发人的求生本能,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对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有些自杀准备者,在通过与咨询师们深入讨论自杀的话题后,认识到自杀可是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自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自杀不是最佳的选择等,就放弃自杀,选择重新生活。
误解2 威胁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事实上,大量自杀死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自杀就像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大多数在发生前已有迹可寻,自杀者会在言语和行动上表明自杀的意图。谈论自杀只是一方面,有人还会在写作、谈话中透露自杀的方法甚至时间,他们会阅读很多与自杀相关的文学作品。
误解3、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而且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
误解4、自杀者一定是精神病
仅有少部分具有自杀行为的人不幸患有精神疾患。自杀中的大多数人是由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引起的。自杀是作为一种应激性的行为。比如,失去亲人、朋友、配偶,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癌症患者自杀率很高)、财产遭受损失、权利和尊严受到挑战、遭遇挫折等等,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也值得大家重视和警惕。
误解5、自杀家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事实上,自杀倾向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
误解6、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产生自杀念头或者企图。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长久地生活,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突的威胁。
误解7、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结束
很多人认为,自杀未遂是因为这个人并不是真的想死。既然他不是真的想死,自杀危险就结束了。事实上,很多时候的自杀未遂,是人类的求生本能拯救了自杀者的生命。自杀未遂并不代表回心转意。第一次自杀只是试探性的,割脉时可能刀口很浅,服用的药物剂量也不一定致死,但自杀者会不断地通过尝试积累“经验”,直到成功为止。
误解8、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和遗嘱。
误解9、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自杀有些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实行的。有些人一心自杀却没死成,也有人只是一时冲动,却因为选择的手段非常致命而一次成功。
误解10、情绪好转,会减少自杀危险
身患抑郁症的人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还是情绪转好的时期。当其抑郁症状由严重转变为情绪活跃之后,其思维更顺畅活跃,行为更正常敏捷,精神状态更易于伪装,自杀行为也就更易于实施。而在抑郁发作的旺盛时期,由于精神活动遭受疾病的抑制作用,往往有想法却没行动能力。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后出现“欣然”期。
误解11、自杀的患者肯定是抑郁症
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想法或行为绝不仅限于抑郁症患者,实际上所有心理障碍患者都存在风险。当症状足以扰乱患者的精神生活,导致其痛苦的程度足够强大到超过其生存的意志时,就可能引起患者自杀的欲望。躯体疾病亦是如此。由精神障碍而产生自杀念头或发生自杀行为的人群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例不相伯仲。
然而,绝大部分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向人流露出生活没意思,自己不想活了的念头。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给予一些关注、关心甚至倾听,或者给予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适当地做出一些防范措施,可能就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企图自杀的人,在行动之前往往还会传递出一些标志信号,比如:(1)自杀的念头、言语甚至尝试;(2)社交退缩,不愿意进行社交;(3)生活、工作和学业受影响;学习成绩、动力的急剧下滑;(4)与亲人和家庭的疏远;(5)长期的抑郁。
每一个信号,它们都是在传达一个声音:我需要帮助!
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1.冷静、耐心的倾听,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2.认同他们表露出的情绪,不要批判,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感受。3.询问他们是否想到过自杀: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生命吗?与某人谈论自杀并不会诱发或触发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关注并倾听他人能够减少痛苦,预防自杀。4.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5.找到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们的责任。6.如果你认为他们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去除自杀危险物品,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们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7.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就近送到急诊室进行抢救。
正如今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合作和努力,有了心理健康和促进行动,就有了我们生命的强大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