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高考 摆脱高考综合征
圆圆今年17岁,是我市某中学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他学习自觉性高,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大家都说,圆圆就是上重点大学的料。在父母的眼里,圆圆就是他们的骄傲,在别人眼里,圆圆也是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
眼看高考越来越近,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圆圆却开始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如晚上睡不着觉,脑子里总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圆圆说,他拼命想让自己不去想,可是大脑不听话,还几次梦到自己考试时忘带准考证了,结果错过了考试;晚上睡不好,白天学习也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的。圆圆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学业好像没什么进展,做了很多题,仍停留在原来水平,甚至成绩反而下降了。圆圆脾气也变大了,在家里会无缘无故扔东西、发脾气,父母对他的行为感到十分惊讶和头疼,责骂了几句,他就会十分烦躁和冲动地说,我不考了,要考你们去考!圆圆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完了,我好像没办法参加考试了。圆圆和他的父母都非常焦急,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恼人的情绪和反应,顺利迎接高考。
心理点评:
高考临近,不是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有压力,从而产生高考综合征。事实上,一些过度期待成功、一贯成绩好的考生,产生高考综合征的几率也非常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最终选择,所以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合理的目标,避免过高的期望值,正确对待高考。
梦是通往潜意思的大门,有显梦和隐梦之分。很明显,圆圆的梦是显梦,梦见自己忘带准考证、考砸啦等情况,这与他的现实生活相对应。考生碰到诸如此类的噩梦,不要惊慌、恐惧,要调整对梦的不正确认知。梦不是对未来的预知,但可以帮助考生解压、释放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压力。
每个人的情绪阈值都不同,在梦中那种最糟糕情绪体验,可能是自己的最高情绪值。对最高阈值的体验,可以帮助自己适应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情绪。
到了最后学习阶段,对知识的储备已到饱和状态,成绩的不稳定和考生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不要给自己安排大量的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按老师安排的复习节奏进行,每天适当安排些娱乐、运动。比如打球、唱歌、呐喊等方式,有助释放消极情绪。找一些已经上大学的亲朋好友去沟通,了解他们当时应对高考的心态,吸取好的经验。
另外,高考前很多家长的焦虑比孩子还严重,不自觉地以管理者的角色去干涉孩子。家长总给孩子诸多的限制,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做,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反而影响孩子情绪。
从长期接触考生及家长的情况看,如果学生成绩一直都较好,这类考生的家长心态会相对平稳些。如果考生成绩起伏较大,那家长往往心理波动也较大。做到情绪足够稳定的家长还不够,还要鼓励引导孩子对自我情绪的表达,做一位很好的不带有个人价值观、批判性态度的倾听者,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鼓励孩子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有几点要提醒的,就是一定要吃好睡好迎高考。千万不要临考前没日没夜学习,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复习阶段,要将自己的最佳精神状态调整到上午和下午考试时间。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前一两周内,坚持晚上10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每天如此。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起早睡的习惯。如果失眠了,也不要过于担心,白天配合些运动,入睡前听些舒缓的音乐,再配合闭目想象式放松训练(在脑海里想象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调整睡眠。身心放松,闭目养神,同样能够起到休息的目的,睡意反而会不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