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综合征
今年春节前,小李和妻子就商量好先回自己老家过年,初三再回妻子老家。因为带着孩子,他们整个假期不是在路上奔忙,就是在为走各种亲戚奔忙。好不容易初七冒着雨雪回到芜湖。一周不在,家里又需要打扫洗涮……总之,觉得这个节过得比什么时候都累!
春节后前天开始上班到现在,小李觉得很烦燥,觉得身体消耗和心情低落都到了一个极点。思想上觉得回芜湖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又要上班了,又要开始新的忙碌!这几天晚上他总是失眠,半夜孩子一哭闹,本来就休息不好的他和妻子更会容易大吵特吵,甚至要拿孩子来出气!
小李不知道怎么一个假期后,自己的生活会变得这么糟糕。今天牙龈肿得吃不了饭,总觉得自己心脏跳得好快,上班也坐立不安,好几笔简单的账也能做错。总觉得心里有股莫名的火发不出来,不知道如何从这种让人烦恼的环境里走出来。
心理点评:
带着幼儿出远门,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长途跋涉、作息时间改变,不仅让身体疲惫,心理也倍感压力。有人发明 “节后综合征”这样的名词,专门来解释长假过后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也就是说,像您这样在长假之后感觉疲惫不堪、心情糟糕,是一种普遍现象。心理学认为,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我们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这就解释了为何环境变化,比如出差旅行、生活规律打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不舒服,甚至出现一些躯体症状。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好,由此产生很多情绪困扰,比如抑郁、焦虑、愤怒等等,都与我们内心对自己状态的期待有关,也和不愿意接受自己当下状态相关。尽管人类渴望自己有一个理想的状态,但是理想的状态只会存在于理论世界。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与我们的内心假定和规则有关,很少与现实相关,同样的故事我们如果换一种叙事的方式,内心感受会完全不同。
如果接受“节后综合征”这个解释,把自己的状态归结于此,就是一种为不合理的事情寻找理由、重新诠释的行为。有人把节假日过后的状态归咎于前段时期生活工作的压力,也有人喜欢根据传统文化为自己的状态寻找解释。他们常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判断自己最近是否上火了,是否体虚了等等,并为自己准备一些药品、食材,试图通过身体上的调养,来获得心理层面的平衡。还有些人会浏览网站,从一些心理学科普资料中判断自己的问题,找出一些心理原因。这种积极寻找原因,进行总结、修正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改释。 为自己遭遇的困境找一个社会文化普遍认可的理由,是一种处理焦虑、抑郁的比较安全和有益的方法。康德说"人为自然界立法",人类是需要解释才能在社会中存在的物种,当我们对事件有了一个确切的、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时,原本杂乱的宇宙万物于我们而言,不再那么无序,由此我们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感。同时,当我们专注那些理由和解释,并着手做出一些事情试图改变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原先事件上拉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压力和焦虑。
因此,还需要注意的是,近期身体心理都不舒适,有时夫妻吵架,甚至拿孩子出气,这是否也是把夫妻俩注意力从其他更难以解决的事情上拉开的一种方式?心理学认为,新家庭的建立、新成员的来临,对于家庭成员来说,都是需要动用心理能量进行重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家庭建立自己特色规则的过程,因为不仅每个家庭都有各自内在的规则,并且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新家庭甫一开始,夫妻双方就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既具有原生家庭特点,也具有自己小家庭特色的规则。比如说,过年必须回家,这就是一种家庭规则,而们夫妻商量好先回哪家过年,初几动身再去另一家,回家后要不要走亲戚,怎么走……这些决定的背后,都隐藏着那些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家庭规则。
因为夫妻双方来自不同家庭,必然会带来各自原生家庭的一些规则,这两种规则可能风格迥异,在小家庭中不断互相磨合,而一旦回到大家庭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放大原有的问题。夫妻容易大吵特吵,似乎是你们利用争吵来隐藏夫妻之间真正的冲突。心理学认为,争执、冷战,甚至一方出现心理身体问题,恰恰转移了对原先问题的注意力,从而让夫妻避免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需要想一想,家庭规则有哪些?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是怎样与小家庭互动的?哪些夫妻共同的决定,是一种妥协,甚至感觉委屈?最后,从心理学角度,请记住,无论原生家庭的规则是什么,怎样互动或者冲突,你们小家庭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