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七十二课 抑郁症的治疗

发布时间:2015-08-10   作者:本站   来源:院感办   点击数:94104

   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抑郁障碍可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及工作能力,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行为,故而发现有抑郁症时及时治疗尤为关键。
   一、全程治疗。抑郁症的治疗通常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及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一般6-8周,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巩固期治疗至少4-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复发的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药量。维持期治疗,一般认为单次发作,症状轻者可不维持治疗,但多数认为首次发作维持治疗为6-8个月,2次或多次发作(尤其是5年内发作不止一次)、青少年发病、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意念强烈、有家族遗传史等应长期维持治疗。一般2—3年多次复发者需时更长,甚至终生。
   二、药物治疗。在抑郁症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抗抑郁药是治疗各种抑郁状态的主要治疗药物,对单纯的抑郁症而言,通过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效率70%-80%,但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抑郁而言,抗抑郁治疗对其原发疾病可能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药物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要诊断明确,虽然抗抑郁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状态(排除禁忌症)都可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对继发性的,处理是必须以病因治疗为主,如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抑郁,应尽可能治疗原发的器质性疾病。其次用药个体化,因用药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有些药用于甲患者疗效良好,无不良反应,但用于乙患者不但无效,不良反应也难以忍受。药物并不一定是“越贵越好”,也不一定是“越新越好”,得从治疗实践中去了解各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情况。年龄、躯体状况、药物耐受性、病因、症状等因素均可引起个体差异,故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都想选用有最好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的药物,但不一定一次就能选正确,还得“摸着石头过河”,边治疗边观察调整。再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剂量是由小到大,逐步递增,以尽量使用较小剂量能有效而不产生较大不良反应为原则,用药剂量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边用药边观察,来确定各个患者的最佳剂量,疗效的出现总有一定的过程,见效时间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治疗中只要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如自杀企图),就需要在加强监护观察下耐心等待,过快加量并非良策。最后治疗药物的种类,尽可能单一用药(指尽可能用一种抗抑郁剂),需要使用至足量、足够的时间,如再无效,方能肯定此药对该患者疗效不佳,考虑换药,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心理治疗。根据心理-社会-生物的医学模式,心理应激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对其临床治愈及社会功能的恢复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选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等。      

                   主治医师  吴娟

 


下一篇:第七十三课 接触精神障碍患者方法和技巧     上一篇:第七十一课 精神病患者家属应避免的几种不正确心态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