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七十一课 精神病患者家属应避免的几种不正确心态

发布时间:2015-07-08   作者:本站   来源:院感办   点击数:93986

   精神病患者发病以后,家属的心态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他对患者所采取的行动,最终影响疾病的转归。精神病患者家属应避免以下的几种不正确心态:
    遮掩心理: 有些家属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相对薄弱,认为精神疾病是个性所致,只要打开心结,个性开朗就没事了,大多相信心理疏导而忌医讳药。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属越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家有精神疾病患者。这类家属知道自己的亲人患了精神病,想为患者治疗,却又担心患者日后戴上“精神病”的帽子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所以常偷偷将患者送入医院,有意在邻居、同事、朋友面前谎称患者走亲戚、外出等。持这种心态的家属,往往为了不让周围的人知道实情,患者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将其接回家。回家后对患者的角色难以认同,仍按以往生活习惯对待患者,结果患者很难较好地配合治疗,病情易反复。如果患者家属能懂得更多的精神疾病方面的常识,对患者的预后是很有帮助的。
    因小失大:有的家属想为患者正规治疗,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延误治疗。对这类家属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钱,患者好了以后可以挣回来;若不治疗或半途而废,患者将永远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成为社会及家庭的永久负担。真正的是得不偿失。
    自责心理:怀有此类心理的家属感觉自己日常没能很好地照顾患者,或对患者关心的不够,才致使自己的亲人患上精神病。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百依百顺的心理而过分迁就患者,认为医院生活艰苦或者偏信患者说的有些药吃了有副作用等而将患者接回家。这样做对患者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会是爱心越大,危害越重。
    求快心理:很多家属短时间内希望看到患者症状改善,殊不知精神病的治疗是需有完整的疗程,当处在急性发作期时,即使及时接受治疗,控制病情仍需要一段时间。其次,考虑到患者对药物的承受性、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药物的起效时间等因素,用药的原则通常都是由低到高剂量逐渐增加。因此,有的患者病情控制较慢或治疗早期病情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有的家属对此不理解,求愈心切,对医生多加指责,对治疗进行干预,或者中断治疗,就会影响治疗效果。
   红包心理:许多住院患者家属都有这样的感受, 人院后首先关心的就是红包怎么送, 送几个医务人员, 红包标准是多少?认为医务人员收红包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只有给了医生、护士红包,才会对患者好和感到安心,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放心, 送红包来疏通关系, 联络感情, 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额外照顾和悉心诊治。有的家属送红包遭到拒绝, 竟焦虑不安, 还要托人送红包,不送红包就觉得没有安全感。事实是它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负面的精神刺激, 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甚至造成了卫生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又败坏了社会风气。应向其解释送红包属不正之风, 同时应建立以病人为主, 提供医院内外监督机制和社会参与监督,加强医德建设和建立新的道德规范。
       总之,家属在错误的心态支配下而作出的错误决定,常常会贻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常需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应当对己有的医德规范应进行宣传灌输, 使之逐步内化为人们合理的道德观念,以免耽误了患者最佳治疗时间,造成预后不佳。

                   主管护师   余朝晖


下一篇:第七十二课 抑郁症的治疗     上一篇:第七十课 失眠的心理治疗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