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课 浅谈惊恐障碍
患者男性,在校大学生,其主诉为“反复胸痛,呼吸困难,濒死感”,自诉曾因气短、心悸、胸部疼痛及头晕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急诊科,有时突然发作,开始觉得呼吸困难,继而发展为强烈的濒死感,大约持续10—15分钟,为排除躯体疾病,做了全面的检查没有异常,担心症状会突然出现,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会发作,紧张不安,正常的社交活动也明显受到影响,独自一个人不敢外出,持续几个月,成绩明显下降,无法正常上学,自己始终处在担心之中,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在别人的建议下,首次来到精神专科医院。从患者的病史及叙述中,诊断为“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性障碍,顾名思义,该病是以焦虑为主要的核心症状,但它有自己的特点。通常患者首次就诊于急诊科或内科,其与重性抑郁症的致残率基本相当。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一般人群中惊恐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5%-2.5%;临床专科医院中患病率可能还要高。青少年晚期和30岁左右是惊恐障碍的发病高峰,女性为男性的2倍。其他发病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受教育程度低、早年父母双亡、身体或性受虐待、丧偶、离异、城市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病例(60%-96%)首次发病与亲人分离或死亡、人际关系问题、工作责任压力大有关。惊恐障碍的病因学目前正在研究中,可能在遗传、生化、神经及心理等多方面。
惊恐障碍为自发性发作,与特定环境无关,具有两次自发性惊恐发作就可以诊断惊恐障碍。惊恐发作特征性表现为间歇性恐惧与不适,常见的症状包括1、心悸、或心率加快 2、出汗 3、震颤或发抖 4、气促感或窒息感 5、喉头梗塞感 6、胸部疼痛或不适 7、恶心或腹部不适 8、头昏、失平衡感、头重脚轻、昏厥 9、现实解体(非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脱离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 11、害怕即将死亡 12、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 13、发冷或潮热。在DSM—IV的诊断中,要求至少符合以上症状中的4项,且突然出现,并在10分钟内达到高潮就是惊恐发作,而当患者1、反复有不期而来的惊恐发作 2、至少一次发作以后一(或几)个月内存在如下一(或几)项:a、继续担心再度发作 b、焦虑发作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例如,失去控制、心脏病发作、“将要发疯”) c、与发作有关的行为显著改变。就可以诊断为惊恐障碍。 在CCMD—3中对惊恐障碍诊断标准为:首先要符合神经症的诊断。其次惊恐发作必须符合以下四项: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第三严重程度标准,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同时必须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最后就是要排除其它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继发的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患者在发作间期有“预期性焦虑”,害怕发作时失控或其它后果,会回避公共场所,由此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抗抑郁剂为主,抗抑郁剂的使用可以消除预期性焦虑和恐怖性回避(重要的是改善生活质量)。在抗抑郁药起效之前,可使用小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此类药可快速治疗惊恐障碍的焦虑症状,虽然该类药也可单独治疗惊恐障碍,但与抗抑郁药相比可能有较多的副作用,如镇静、构音不清、健忘、共济失调等现象,而且此类药不能治疗抑郁症共病。心理治疗大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BT),这一理论认为惊恐障碍患者是以灾难的方式解释他们的躯体症状,并不适当地激活了他们的战斗或逃避行为,而惊恐发作则由沮丧的情绪产生。CBT治疗惊恐障碍的目的是识别和改变患者的自动性思维的功能紊乱,改变不良的适应行为及情绪。
主治医师 吴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