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课 怎样识别恶劣心境障碍
不久前,有一男性大三学生来院咨询。咨询者今年23岁,自述于2007年6月初三升高中时中考压力过大,开始出现失眠、自感大脑剧烈运动、身心疲惫,白天精神不济。上高中后情况稍有好转,但很快又陷入疲劳、情绪差、和同学交往不好等状态中,一直持续到考上大学。到大学后感觉状况更糟糕,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认为人际关系太为复杂,自己难以融入这个社会和同学中,为此闷闷不乐、压抑悲伤明显,精力兴趣下降。自己曾到外院咨询和就诊过,服药自诉效果不好。有时只能好几天之后情绪又会很差,为此十分苦恼。
交流中思维连贯,未引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述病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精力兴趣缺乏。自诉:“从初三时候就一直心情不好,当时是中考压力较大,后来好些;但高中时也有,一直情绪就不好;上大学后就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怎么这么难,总觉的我对别人很好,可是别人对我确无所谓,我就觉的很难过,一直心情很压抑。中间好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是不好的。这两天遇到了一些问题,心里实在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快支撑不住了,就来看病了”,自知力存在。诊断:恶劣心境障碍。予以药物和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随着心理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抑郁症的表现。在不少人心目中,心情不好,整天郁郁不乐,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这就是抑郁症;甚至一些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人也如此认为,却不知这可能是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常伴有焦虑、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一般是在心理因素与素质因素(即病前性格特点)共同作用下发病的。起病较缓慢,病程长达2年以上,在这2年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歇期。且抑郁症状波动性较大,一般不伴有自责自罪,反而多责备他人,常常将自己的各种不适及遭遇归咎于他人或社会,这类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也有患者无自知力或从不主动求治。
焦虑情绪是恶劣心境障碍患者常伴随的症状,也可伴有强迫症状。躯体症状有头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状,尚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噩梦、睡眠较浅为特点,但无明显早醒、昼夜节律改变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方面改变的症状。此外,恶劣心境障碍的自杀危险与最严重的情感障碍的自杀危险相当。至于是抑郁、焦虑,还是合并人格障碍这三者中,哪一个更易导致恶劣心境障碍患者自杀尚未能确定下来。
恶劣心境障碍是较常见的抑郁状态,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导致患者明显的痛苦和功能损害。且常有其它类型抑郁障碍的家族聚集性。本病患病率较高,人群中终生患病率高达6%。据全国12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3.1‰。女性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为男性的2-3倍。
针对恶劣心境障碍患者而修订的一种人际关系心理治疗是激励患者去重新认识,让他们重新认识到这种慢性的无法摆脱的情绪症状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的性格缺陷,原来的想法只是一种自我相斥的观念,而不是永远的“特征”。治疗本身将其定义为一种“医源性的角色变化”,从认为心境恶劣是其自身的人格缺陷转变为认识到这是一种情绪障碍并进行治疗。
主任医师 李江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