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相关部门>芜湖市精神卫生指导中心

2025年第一季度芜湖市精神卫生工作进展

发布时间:2025-06-06   作者:   来源:精神卫生指导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点击数:74

     【市级工作进展】
      1.全市精神卫生工作推进

    (1)3月4日,楚雄州卫生健康委一行来芜调研交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3月3日,市卫健委副主任张成胜带队赴无为市开展“四不两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督查。
    (3)3月12日,市卫健委召开历年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复盘会议。
    (4)3月12日,市卫健委主任杨燕带队至社区、市精神卫生指导中心调研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
    (5)3月,为切实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治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隐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残联对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助工作开展联合督导。
    (6)3月,市卫健委组织开展精神专科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督查。
      2.精神卫生对口帮扶工作
      1-3月,市卫健委组织市四院对口支援团队赴繁昌区、三山区等县(市)区,开展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及专业技术指导等工作,累计筛查与诊断复核患者758人次,技术指导359人次;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14场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4474张,累计受益1461人次。
      3.严重精神障碍项目管理与信息报送
    (1)686项目工作及日常管理。2025年各县(市)区共有517人符合“686项目”门诊免费救治救助申请条件,一季度符合条件患者已开始正常使用。
    (2)发病报告卡、出院信息单报送。1-3月,全市报送发病报告卡1102份,出院信息单1058份,其中危险性评估三级及以上发病报告卡121份、出院单124份,信息交换至市公安局。
      4.心理热线与心理援助
    (1)24小时心理热线
      2月27日,芜湖市正式开通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1-3月,累计接听市民来电1369人次,其中成功干预高危来电9人次。组织开展心理热线接线员技能培训督导4场次,累计参与55人次。
    (2)心理危机干预
      1-3月,市精神卫生指导中心选派心理专家团队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4次,相关人员干预10人次,有效降低了次生灾害的风险,受到相关部门和家属的一致认可。
      5.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1)1-3月,精神卫生指导中心组织心理专家为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7名儿童开展团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疏导共72人次。
    (2)1-3月,市四院为芜湖市武装押运公司新进员工开展心理健康体检服务25人次。
      6.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1)3月21日,芜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四院等部门联合举办第25个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优先之选”大型义诊活动。
    (2)“百场心理专家进校园宣传教育讲座”专项活动进展:1-3月,选派心理专家分别赴各县(市)区中小学,开展以“阳光快乐 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宣讲22场次,受益3000余人。
    (3)1-3月,开展进机关、进企业等心理健康宣传活动20场,受益3050余人。

    【各地工作进展】
      无为市:①2025年第一季度共召开3次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调度会议。②开展多部门联合督查,由卫健委牵头,政法委、公安、民政、司法等多部门参与联合开展对全市重点人群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活动或暗访;每月对照《无为市重点人群专项治理督导工作方案》,对20个乡镇开展专项治理督导。③邀请华人策略celue专家对安定精神病医院收治439名患者进行病情和风险评估。④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宣讲活动3场次,受教育师生600余人。
      南陵县:①春节前开展一次疑似患者摸排,每月按管理机构、镇村、居家住院状态等方面梳理一次在册患者情况。②召开政法、公安、民政、司法、卫健、医保、残联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县分管领导参会。
      镜湖区:①强化严重(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摸排工作,3月开展一次辖区全覆盖的疑似患者摸排工作,并形成工作台账。②第一季度,共计组织基层精防人员参加区级重精患者业务管理服务水平培训会2场。③引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助力矛盾纠纷排查纠纷化解。
      繁昌区:①1月17日,召开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联席会议,王安源副区长出席会议,各镇、经开区、区有关单位及区疾控中心、各基层医疗机构等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②3月18日至20日,市四院专家对我区733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复核、风险评估工作。③3月27日至4月1日,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公安、卫健、司法、教育等部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对全区6个镇和1个经开区开展专项督导。
      鸠江区:①1月,区卫健委印发《关于加强春节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治工作的通知》。②1月,我委联合区委政法委印发《关于做好我区失访以及非在管患者管理工作的提示单》。③3月,区卫健委分管领导,医政科、疾控科、综合监督科负责人,多次深入辖区内的宁静医院、华康医院、中铁卜家店医院、中铁小杨村病区开展专项排查整治。④3月25日,召开全区精神医疗机构规范管理工作调度会。
      湾沚区:①组织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专家,深入各镇开展5场心理健康及疑似患者识别讲座,覆盖各镇综合管理小组成员。②推动各镇摸排筛查符合二代针剂接种条件的患者,目前,已组织两名患者至市四院进行第二代长效针剂药物使用前评估,其中湾沚镇一名患者通过评估,已入组开始应用二代针剂。③区卫健委联合区委政法委实地指导各镇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
      弋江区:①4月9日-11日,我委组织华人策略celue专家对辖区内在册患者进行复核诊断及风险等级评估,参加复核患者共计 792人,其中三级以上1人,均通报公安进行列管。
      三山经开区:①3月17日,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卫健委、公安局、民政局、医保局、残联等部门来三山经开区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助工作联合督查。②3月27日,三山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平前往峨桥镇中心卫生院调研精神卫生门诊建设情况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等工作。
      经开区:①3月7日,召开一季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区平安办、社会事业局、公安分局、街道办分管负责同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精防科普】

      精神分裂症科学指南
      一、精神分裂症简介

      提起“精神分裂症”,我们常常会联想到“疯”、“癫”等词,也经常会看到某某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新闻。的确,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在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都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翁纳什,其实就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的人群终身患病风险接近1%,男性与女性之间大致相同。患者的精神病发作高峰集中在20岁左右,男性发病要比女性早。在成人期的精神病反复发作之前,疾病的发生往往会以认知受损和功能减退的形式起始于青少年期。多数患者起病缓慢而且不易发现,少数患者可以起病较急。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会反复发作或恶化,导致精神残疾或社会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由于患者的自杀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加上长期或终身用药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总体人群一般平均少活15~20年。
      二、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病因很复杂,科学上至今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目前研究认为,一系列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导致大脑内特定神经细胞群的连接削弱和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常,最终导致了疾病的发生。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社会等环境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主要起到了诱发和促进的作用。
      提到遗传因素,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担心“病人的亲属会不会也有病?精神分裂症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能说患者亲属或后代的患病概率和普通人相比较高,但并不一定会患病。比如,一般人群的患病风险为1%,父母之一为精神分裂症时其子女患病风险超过10%,父母均患精神分裂症时其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4倍,达到40%。患者的兄弟姐妹的患病风险不到10%,如果是同卵的双胞胎,其中一个是患者,另外一个的患病风险则接近50%。
      因此,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高。对于已婚的并且一直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是否生育后代需要咨询专科医生,权衡利弊后取舍。至于是否需要停药后再考虑生育后代,目前没有定论,仍然需要咨询医生和权衡利弊。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体现在每个患者身上差别很大,归纳起来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阳性症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识别的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等)和妄想,比如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室友、小女孩、特工,这些都源自于他的幻觉和妄想,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其他还有言语和行为的紊乱,如言语“东扯西拉”,跟患者交流时会感觉“费劲”、“答非所问”、“听不懂”。阴性症状与患者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功能减退关系密切,包括不能体验快乐、丧失内在动力和意志力、孤僻退缩、缺乏亲情、缺乏情感交流等。认知症状则是注意涣散、记忆受损和执行功能减弱等,影响患者的学习或工作能力。
      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出现了上面我们描述的这些症状,而且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加重,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精神分裂症了,要尽快去找精神专科医生诊疗。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发展过程可描述为病前期、前驱期、精神病期和功能残缺期。很多患者发病前便会有认知损害和社会功能的减退;前驱期继续下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非特异的前驱症状,如敏感多疑、情绪异常、行为变异等,但往往不易被人发现和注意;伴随认知损害和阴性症状的加重,阳性症状的出现和反复发作,患者进入精神病期,此期患者功能损害加剧,总体呈锯齿状下降趋势,尤其是未坚持治疗者;当功能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病表现和功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进入功能残缺期,持续多年甚至终身。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以来,患者的功能残疾已经明显减少,但至少还有半数患者会有程度不一的功能残缺。因此,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确保系统持续的药物治疗,有可能改变和阻止患者的疾病发展进程。
      三、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不同于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前没有客观的化验和仪器检查指标,临床诊断主要取决于精神症状的采集和确认,关键在于专科医生的面谈和观察。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常见的“精神症状”,比如幻觉、妄想、言语行为紊乱等,并非精神分裂症的特异性症状,在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也可见到。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或亲属具备了这些症状便诚惶诚恐,自己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持续性以及功能的明显受损在诊断中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出现了相关症状并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同时造成某些功能的减退。此外,还需要结合发病年龄、起病形式等多种因素。这些都需要有经验的精神科专科医生来判断,切不可自行判断。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要手段,稳定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训练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系统并且持续的药物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的症状、防止病情的发展、预防疾病复发,并保持患者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料理功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药物治疗获取最佳疗效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以及足剂量、足疗程治疗。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是药三分毒”,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会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所以很多人认为“有激素”,吃了之后“变呆变傻”、“发胖”、“依赖”,加上这种疾病的患者的典型特点就是本人通常不认为自己有病,就更加不愿意服药。许多初次就诊的患者,医生建议其服药,但家属或患者担心不良反应方面的问题抵触用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反而延误了治疗。另外,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往往需要2~6周的时间才能起效,而不良反应通常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会出现。很多患者用药几天便“受不了”,而又看不到疗效,家属对药物是否“有用”产生了怀疑,加之担心药物对身体的损害,于是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延误。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内在生物学缺陷带来的、反复发作并且持续终身的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药物维持治疗,这对预防复发和防止病情和功能恶化非常重要。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80%可以达到症状充分控制,但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比率较高。是否遵从医嘱进行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关键,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因认识不足或担心副作用等停药导致病情复发的患者很多,而多次的复发会使治疗更加困难,疗效也会随复发次数的增多而越来越差。
      的确,和其他药物一样,抗精神病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大多是轻度的,可以耐受的。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可以避免或缓解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要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早期不要因治病心急而私自加大剂量、过快加药。
其次,坚持规律服药,有些患者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认为间断服药副作用会小,其实不然,间断服药会使血药浓度波动更大,一些不良反应反而更突出。
      另外,不要突然停药,以避免停药反应。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时不必过分恐慌,因为很多不良反应出现在服药早期,过段时间就会消失。某些不良反应可以服用一些对抗的药物,如手抖、坐立不安等锥体外系反应可以服用苯海索来缓解;有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换药来控制,如体重增加的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多运动,也可以选择对体重影响较小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出现较严重或者患者不能接受的不良反应,家属可带患者去专科门诊,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做出适合患者的选择和调整。
      四、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是精神病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家族史的个体,以及青少年期出现认知损害、学习能力明显下降的个体,如果表现出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孤僻退缩等前驱症状,应尤其警惕,尽早到专科医院诊治。提高家庭、社区或广大民众对精神病及其早期征象的识别,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因疾病接受尽早治疗和系统治疗必要性的认识,是精神分裂症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措施。
      处于前驱期的高危个体,大约三分之一在3年内可能发展成精神病,系统的专科评估和随访,积极探索早期的干预,可以明确减少高危个体发展成精神病。这些探索中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行为等心理治疗,电磁刺激等神经调控治疗,深海鱼油等营养保健品的使用,以及小剂量精神药物治疗等等。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主要是针对因疾病导致功能残缺的患者。目前,精神病的康复领域已开发出认知矫正、技能训练和支持性雇用等有效手段。这些措施可以明确改善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但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投入。此外,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也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健康教育,为患者的康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脑科学和脑疾病的研究正在取得可喜进展。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精神分裂症研究的突破,会让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得到大大提高。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更多的患者能像纳什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作为。(转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吃精神科药物有困难,父母需要做到这两点
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的过完一生,但是人的这一生肯定少不了一些病痛。
      成人在生病了之后会自觉的去吃药,因为知道早点吃完药早点好的这个道理,但是孩子可就不这样想了,有些孩子虽然说已经生病了,非常的难受,但是药吃起来很苦,孩子大多是不乐意吃药的。孩子不吃药怎么办?强灌吗?这是绝对不可取的!“灌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网上经常可以看见类似的新闻:
      陕西榆林的一名患儿不愿意吃药,家长捏着鼻子强行灌药下去,最终导致药液吸入呼吸道窒息而亡;济南奶奶见孙子久咳不愈,趁睡着了捏鼻子喂中药,3岁孙子险些窒息;深圳龙岗一名妈妈,因为女儿不愿意吃冷水调和的西药,强行灌药下去,最后造成女儿窒息而死。
      不仅仅是孩子,连成人有时候都不愿意吃药,所以如何去提高孩子的用药依从性,真的要靠我们大人。因为儿童青少年的很多疾病,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服药过程,无论是我们提到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抑郁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等。这个漫长的服药过程,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方面,要控制给孩子服药的次数。最好不要一日三次,这样很多孩子都会忘掉,我们尽量选择早上吃或者晚上吃,顿服的药物。
      另外,我们会建议家长,一定要固定孩子服药的时间。比如:早上吃完饭,把药吃了;或者晚上睡觉之前,把药吃了;或者刷牙之前把药吃了,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时间,这样也可以帮助到孩子。
      当然,对于一些小孩子来说,剂型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像有些小小孩,那些胶囊他们真的咽不下去,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跟医生商量,能否给他换成口服液之类的药物,这样的话对孩子也是有帮助的。
      这些都是家长,能够去帮助到孩子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些家长会说,“我都已经跟他说了,让他好好吃,他不吃我也没有办法”。我们知道,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定是没有达到成人水平的,家长一定要去帮助孩子,来管理好他们的行为,包括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和坚持性,是一定要我们家长来参与的。
      如果孩子抗拒吃药,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与其逗孩子、骗孩子,不如耐心、平等的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从心底里接受吃药。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4年第四季度芜湖市精神卫生工作进展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