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课 从“心”备战 自信迎考 ——中高考考生及家长心理调适指南
蝉鸣夏日,荷花盛开
又是一年逐梦时
各大考试纷至沓来
面对人生的重要考验
考生应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应对考前各种紧张情绪?
家长又该如何做好陪伴,
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
一起来看这份心理调适指南吧~
考生篇—放平心态,积极应考
在正式走进考场前的这段时间,考生们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以更好的身心状态迎接考试呢?在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考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调节身心状态。
1.接纳情绪,理性认知
中高考渐渐临近,你是不是会心跳加速、失眠、做题手抖……别害怕,你不是独自一人!面对大考,有紧张、焦虑等情绪都是正常的,这也恰恰表明了对考试的重视程度。
焦虑、紧张也未必是坏事,要认识到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维持大脑的兴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但过度焦虑需调节,可以通过呼吸训练、积极暗示等进行减压。
2.积极暗示,调整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种“暗示效应”,即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做出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感到焦虑、紧张情绪,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用否定词(如“我不行”、“我没准备好”),改用肯定语言(如“我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我真棒”)。当复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鼓励自己:“这道题难不住我,我一定可以攻克它!”当感到紧张焦虑时,可以暗示自己:“放松点,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
3.劳逸结合,放松身心
符合大脑兴奋与抑制规律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帮助我们拥有强大学习力的基石,张弛有度的学习过程才能保证有效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考生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充足,才能高效学习。不建议长时间待在家里或者在教室久坐不动,多出来走走、看看,饮食上保证身体的营养。
4.及时倾诉,合理宣泄
良好的社交支持是缓解压力的良药,多与家人、朋友或老师分享你的感受,不必独自承担所有压力。
合理宣泄是一种常用的情绪调节技巧,可以选择运动宣泄,如跑步、打球等,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将负面情绪排出体外;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写日记等,让自己的注意力从考试压力中转移出来。
温馨提示:
熬夜刷题≠努力
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决策力变弱,保证7小时睡眠比多学1小时更高效!
盲目攀比进度 ×
每个人节奏不同,有人擅长“慢热型”复习,有人适合“冲刺型”,关注自己的“进度条”更重要!
必须考满分才算成功 ×
允许自己“战略性”放弃难题,聚焦基础题拿稳80%分数,反而更易超常发挥。
家长篇—全力配合,做好后勤保障
临近考试,家长们或许比孩子都紧张。家长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陪伴和助力孩子从容应考,家长们又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呢?
1.稳定情绪,温暖相伴
情绪具有“传染性”,孩子的情绪与家长的情绪息息相关,在这个阶段,家长首先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适宜地回应孩子,协助孩子在这次挑战中正常发挥。
2.做好后勤保障,营造和谐氛围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维持最佳学习状态至关重要。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膳食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清淡为主。
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安心备考的基石。家人之间应和谐相处,避免矛盾,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与孩子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给予尊重,积极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3.学会倾听,有效沟通
在备考期间,当孩子倾诉压力时,家长要多用耳朵去聆听,不评价不批判,包容和接纳孩子的焦虑,切勿重复唠叨,可用共情语言回应:“这段时间你很辛苦,我们理解”。
少说教、不指责,多给孩子鼓励和积极反馈,不说伤孩子自尊的话(如“早干嘛去了”、“我看你没戏”),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坦然地正常的发挥,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可以接受。”或者可以这样说:“考试紧张是正常的,别的同学也会紧张,爸爸妈妈会一直跟你站在一起。”
考试是“单程票”,成长是“马拉松”
中高考的核心命题,从来不是“必须赢”,而是“如何面对赢或输”。
给考生:你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成长的刻度;每一次战胜焦虑的瞬间,都在锻造更坚韧的内心。
给家长:你的信任与接纳,是孩子披荆斩棘的铠甲;你对“成功”的定义,正在塑造孩子看世界的眼光。
愿所有家庭都能明白:考场的答案有标准答案,人生的答案却千种万种。此刻的从容应对,已是未来回首时,最耀眼的勋章!
温馨提示:如果中高考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难以自我调节,家长可以拨打心理热线电话,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心理热线:12356/0553-4825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