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第17个“世界手卫生日”——合理使用手套,关键永远是手卫生
2025年的5月5日是第十七个世界手卫生日(World Hand Hygiene Day),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旨在提高全球公众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2025年的主题是“合理使用手套,关键永远是手卫生”,强调了正确使用手套与手卫生的密切关系。
在医疗、食品加工、日常清洁等领域,手套的使用十分普遍,但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戴手套可以完全替代手卫生,甚至忽略摘手套后的手部清洁。事实上,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本文将围绕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套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常见误区展开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实践手卫生。
一、手卫生的重要性
1.手是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我们的双手每天会接触无数物体,如门把手、手机、键盘、公共交通工具等,这些表面可能附着大量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据统计,约80%的传染病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的。例如:
流感病毒:可通过手接触口鼻或眼睛进入人体。
诺如病毒:常见于不洁食物或污染表面,易导致腹泻。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导致皮肤感染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2.手卫生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研究表明,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可减少30%~50%的腹泻和呼吸道感染风险。在医疗机构中,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HAIs)的发生率,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3.手卫生的三种主要方式
洗手:用洗手液(肥皂)+流动水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适用于手部有明显污渍时。
卫生手消毒: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适用于无可见污渍时,能快速杀灭多种微生物。
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1/3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手套的作用与局限
1.手套的防护作用
2.合理使用手套的原则
三、手卫生的正确方法
1.何时需要进行手卫生?
WHO提出“五大手卫生时刻”(适用于医疗及日常生活):
1. 接触患者/他人前(如握手、照顾老人或儿童)。
2. 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如处理伤口、准备食物)。
3. 接触体液/污染物后(如擤鼻涕、处理垃圾)。
4. 接触患者/他人后(如探视病人后)。
5. 接触周围环境后(如乘坐公共交通、使用公共设施)
2.如何正确洗手?
(1)肥皂+流动水洗手(推荐时长:40~60秒)
步骤(六步洗手法):
1. 掌心相对,揉搓。
2. 手心对手背,十指交叉搓洗。
3. 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揉搓指缝。
4.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旋转搓洗。
5. 拇指在掌心旋转搓洗。
6. 指尖在掌心搓洗。
关键点:确保覆盖所有部位,搓洗至少20秒,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2)卫生手消毒(推荐酒精浓度60%~80%)
取适量免洗手消毒液,按照上述六步法揉搓至干燥(约20~30秒)。
适用场景:当外出无水源时,但手部有明显污渍时。
四、手卫生常见误区
误区1:戴手套后不需要洗手
事实:手套可能破损或外表面被污染,摘除后必须洗手。
误区2:洗手时间越短越好
事实:短时间洗手无法彻底清洁,应至少揉搓20秒。
误区3:免洗洗手液可以完全替代水洗
事实:免洗洗手液对某些病原体(如诺如病毒、艰难梭菌)效果有限,手部有明显污渍时应优先用水洗。
误区4:手部没有可见污渍就不需要洗手
事实:许多致病微生物不可见,仍需定期清洁。
五、倡导手卫生科普宣传的社会意义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石,是保障身体健康、医疗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1. 减少疾病传播: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可降低流感、腹泻等传染病的发生率。
2. 减轻医疗负担:医院感染的控制依赖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依从性。
3. 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在疫情(如COVID-19)期间,手卫生是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
呼吁公众重视手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医疗机构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强化监督,加大宣教,为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