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科普知识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又适逢开学季,人员流动和接触频繁,大大增加了传染病传播机会。因此,广大公众应注意预防麻疹、流感、肺结核、百日咳等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范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还需关注蜱传播疾病,人员密集机构要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外出踏青、出游时做好个人防护,安全健康出行。
一、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主要发病在14岁以下学生及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1.及时接种疫苗,在8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感染。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3.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4.定期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5.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6.如果孩子得了麻疹,无呼吸道并发症的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肺炎并发症的患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有相关症状尽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一般在冬春季高发。感染后一般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手段。根据自身情况可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麻疹疫苗等)。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尤其在触摸公共物品、咳嗽、打喷嚏后;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教室、办公室、居室等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3.科学佩戴口罩。进入人群密集场所或相对密闭空间,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进入商超等,应规范佩戴口罩;同时随身携带口罩,根据所处环境科学佩戴口罩。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要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量运动、良好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提高自身免疫。
5.学校和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病愈返校、消毒制度等各项防控措施,注意防范呼吸道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
6.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乏力等可疑症状,及时前往附近医院就诊,就医途中注意佩戴口罩。
三、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后常伴有“鸡鸣样”回声,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百日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肺炎、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对婴幼儿危害较大。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手段,适龄儿童需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全程接种。
2.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患者咳嗽频繁的时期。如果家庭中有百日咳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
3.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确需前往建议佩戴口罩。
4.及时送医。儿童一旦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尤其是伴有“鸡鸣样”回声或持续时间较长,请务必及时送医,避免延误病情。
四、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喷出,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肺结核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还会伴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肺结核可能会导致肺部组织严重破坏,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习惯。咳嗽、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佩戴口罩。
2.保持室内通风。结核杆菌在密闭环境中容易传播,因此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教室、办公室、宿舍等,要经常开窗通风。
3.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结核分歧杆菌后发生严重结核病的风险。
4.加强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2周,或伴有咯血、低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结核病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控制肺结核传播的关键。
五、诺如病毒性腹泻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接触、食物、水源、气溶胶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
预防提示
1.勤洗手。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认真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2.注意饮食饮水安全。不喝生水,蔬菜瓜果洗净后食用;甲壳类海水产品加工时一定要煮透,避免生食。
3.生熟食品应分开。加工食物时生熟要分开,熟食要用专用的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4.规范处理呕吐物。处理时戴口罩、手套,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呕吐物覆盖消毒后处理,污染的物品和周围环境也要及时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六、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EV-A71等)引起,典型症状为发热和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5岁以下儿童高发,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患者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传播。
预防措施
1.个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不吃无证摊点售卖的食品,蔬菜瓜果要洗净,保证海鲜食品的加工、食用符合卫生要求,不喝生水。
2.家中有腹泻病人时,应积极治疗病人,并适当地隔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家中出现腹泻患者时及时对污染对象进行消毒处理。
4.勤洗手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洗手也很有讲究。如果仅用流动水洗手,不用肥皂或洗手液,远远无法达到清洁效果。应该按照“七步洗手法”,通过搓洗清除病菌,达到预防疾病效果。
七、预防蜱传播疾病
正值踏青时节,每年蜱虫夺命的悲剧让人唏嘘不已,一定要做好防范。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
蜱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是一种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生物。已知蜱可携带 83 种病毒、31 种细菌、32种原虫,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Q 热、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危害很大。
预防提示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物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黏附;要穿袜子、不要穿凉鞋;野外归来要更衣。
3.裸露的皮肤、衣物和帐篷涂抹、喷洒驱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对蜱有较好的驱避效果。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但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驱避药物,3岁以下幼儿不宜用柠檬桉叶油的驱避剂;驱避剂不宜用于儿童眼、口及皮肤破损处等部位。
4.当带宠物从可能有蜱出没的地方回家进门前,先检查一下宠物身上是否叮有蜱。
5.洗澡的时候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等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在叮咬。
6.带孩子出外回来,也要检查孩子的以上部位。
八、预防食物霉变甘蔗中毒
初春季节,气温逐渐升高,霉菌等杂菌适宜生长繁殖,甘蔗容易霉变。食用霉变甘蔗会引起食物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同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和复视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霉变甘蔗中的节菱孢霉菌所产生的神经毒素所致。这种毒素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引发上述症状。
预防提示
1.选购新鲜、无霉变的甘蔗。
2.不要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甘蔗。
3.如果买了甘蔗回家并没有现场削皮、斩段,放一段时间再吃也很容易变成霉变甘蔗,所以推荐尽量现买现吃。
4.儿童对霉变甘蔗的分辨力不足,容易因误食而导致中毒,且其神经系统的症状往往比成年人重,家长应尤其引起重视。
5.霉变甘蔗分辨要点:
(1)外表可能有霉斑,按压质地较软;
(2)切开后瓤部的色泽比正常甘蔗深,一般呈浅棕色,蔗心发红或发灰,甚至可见菌丝;
(3)闻之有霉味或酒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