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抗抑郁药物,用处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5-03-03   作者:丁木兵   来源:康复科(十六病区)   点击数:568

      在生活的海洋中,或许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波涛汹涌的抑郁情绪困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抑郁症当成简单的心情不好,错过治疗时机;另一种是杯弓蛇影,把轻度的抑郁情绪当成严重的抑郁症,到处寻医问诊,耗费精力物力。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用一个比喻形容,抑郁情绪就像一个人轻声说:“我有点饿,想吃点东西。”而抑郁症则是一场漫长的饥饿,让人失去了进食的力气和欲望。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解开。它并非人们常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大脑功能的病变,就像感冒时的发热,并非个人意志所能控制。

      当情绪低落时,可能是因为大脑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出现了不平衡。这些化学物质,就像我们大脑中的信号员,帮助我们处理情绪和信息。一旦它们失衡,负面信息的传递就会超过正面信息,从而导致抑郁。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努力想要调整情绪,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抑郁症就像一个泥潭,让人陷入无法自救的黑暗中。这时,我们需要外力的帮助,可能是药物,也可能是心理疗法。传统精神病学理论认为精神疾病没有器质性基础,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可能影响大脑结构,如海马体的萎缩,进而影响思维、记忆和注意力。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这意味着每100个人中,有3到4个人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会遭遇一次抑郁症。女性的患病率更是高于男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抑郁症可能会恶化,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严重问题。

      然而,数据显示,国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10%,仅有0.5%的患者获得了充分的治疗。治疗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抑郁症初期症状较轻,不易被察觉,且具有隐匿性。有些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抑郁情绪,而是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等。

      此外,许多人对抗抑郁药物存在误解,认为仅靠心理治疗就能治愈抑郁症,导致临床治疗率低。实际上,对于中、重度的抑郁症,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针对单胺类神经递质靶点,但也有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受体和褪黑素受体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针对不同的症状和患者群体。

      例如,对于单纯抑郁症状的患者,SSRI类(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是首选;而对于伴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则可能选择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和TCAs(如米帕明、阿米替林等)。对于焦虑症状,SSRIs和SNRIs同样有效,米氮平和TCAs也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尤其是夜间焦虑。对于肥胖患者,安非他酮或奈法唑酮可能效果更佳。

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因其疗效和安全性,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则优先考虑SSRI类药物,但帕罗西汀不作为一线选择。

      尽管如此,医生和患者都担忧的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只有大约30%能够完全缓解症状。虽然药物在几小时内就能显著提升血液中的5-羟色胺浓度,但症状的缓解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这种情况表明SSRI的抗抑郁机制非常复杂,并非仅仅依靠提升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浓度。

      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效率为50%-60%,缓解率仅为20%-30%。即使症状得到缓解,90%的患者仍存在残留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障碍等。长期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可能导致体重变化,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则可能影响脂肪分解,导致体重变化。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正在从单一靶点逐渐转向具有多重转运体/受体的作用机制。一些致幻剂,如裸盖菇素、麦角二乙基酰胺等,也被发现具有抗抑郁作用,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重症或难治型抑郁症。期待未来能够研发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最后,提醒大家,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有长期服用的准备,并避免随意停药,以免出现停药综合征,如焦虑、失眠、恶心、头痛等,如果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了上述表现,请及时和你的主治医生联系。

      不要因为服药早期副作用明显而放弃治疗,坚持服用2-4周,当治疗作用显现出来的时候,副作用也会减轻。随意停药,病情很有可能将会加重,甚至发展为“难治性抑郁”,增加治疗的难度。


下一篇:夜间小卫士——睡眠纺锤波:守护你的深度睡眠     上一篇:开学季来袭,你准备好了吗?——收心有方 开学不慌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