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们存在的网络疑病行为
“网络疑病症”的概念已有约二十多年的历史。相传来源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如今想追根溯源已很困难。但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词,都可以肯定这个人不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医生或研究人员。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当时人们对这一新型革命性信息及通信媒体的阴暗面非常警惕,报纸不吝笔墨地描述互联网成瘾及其他与互联网相关的健康问题,且常危言耸听,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喜欢在网上经常检索医疗相关的信息,有时还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对照,甚至自我诊断,结果导致对自身健康的焦虑加重。特别是在疫情暴发的初期,人们大都宅于室内,信息来源更加集中于网络,更由于新冠病毒性肺炎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之陌生和畏惧,使得大众更加热衷于在互联网上寻求答案,网络疑病行为更加盛行。
什么是网络疑病症,怎样才算网络疑病症?目前主要认为是人对于健康的焦虑,将其定义为“过度的和重复性的在网络进行医疗相关检索的行为模式,伴随着对健康的焦虑或痛苦的增加”。因此网络疑病症包含了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重复性的及耗费大量时间的在线查询,经常无事就在网上查阅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资讯,自身稍有不适或者没有不适,听闻某种与健康疾病相关联的信息也要上网查询原委,以防不测;
2.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负性认知模式或与网络查询引起的不必要的主观痛苦。当事人原本就处在不踏实的心理状态,遇事喜欢朝最坏的结果考虑,凡事总习惯未雨绸缪,一切都尽在自己掌握之中,否则便不踏实、不安稳,当面临自己不熟知的领域或者与自己健康相关联的问题时,查询网络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但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更由于自己的认知视野,看不到网络上经常有些不正确或者高于自己认知层面的内容,于是负性联想,自我对照和自我诊断,产生主观性痛苦,认为自己大祸临头、大病于身了。
3.因上网在线查询而导致其他活动中断。当事人原本有自己的工作,有家务活需要处理,有人际关系需要联络,上网也有许多新鲜事可以做,微博抖音需要更新,QQ微信需要回复,京东淘宝需要浏览,但如今这些事都退于其后,自己的健康不再,性命难保,哪还有心思关乎其他?于是,上网成为救命的法宝,查询成为慰籍的摇篮,以至于上网查“病症的归属”几乎成为唯一的行为。其他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受到影响或中断了。
4. 因痛苦或焦虑增加而咨询医生,目的通常是寻求“心里踏实”。原本可能只有些轻微的身体不适症状,过几天也就没事了,或者根本没有事情,只是听说了某种不了解的疾病可能会对自己造成损害,经过网上一番查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而给自己脆弱的神经致病一击,弄得自己内心更加慌乱,可谓“六神无主”。只好就医看病,找医生咨询,其目的也只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心理踏实”。
目前,医学界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要将网络疑病行为视为一种病征,一种疾病的行为。已有研究发现,网络查询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可以使查询人中的89.8%出现焦虑症状,66.1%的人出现强迫性或重复性的行为。这种行为还与查询人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痛苦、焦虑或对健康的关切)密切相关。
当然上网查询有关健康问题或者自己不清楚的病症本身无可厚非,本文强调的只是针对其中的一部分人群,他们过度地在线查询这些问题并构成对自身生活的显著影响。有相当大的群体并非如此,他们也在线查询健康相关问题,但不过度,他们不符合上述四个特征的全部,也许符合了其中的一个、二个甚至三个,有些需要关注,有些需要提醒,有些则必须干预。
网络疑病行为会耗费大量时间,个体对此几乎或完全无法控制。因此,网络疑病症个体容易忽略或降低他们在家庭、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职责及活动的优先等级。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也可能受到不利影响。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网络行为会对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尽管初衷是为了健康。有网络疑病行为的人也可能寻求或接受医疗,由于过度网络查询健康信息引发的焦虑,个体甚至可能会频繁地就诊,或主动要求接受各种医学检查以求心安。
如今,新冠大流行,至今还未见头,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生活领域造成了巨大破坏。在人群中引发了显著的恐惧,如“新冠恐惧症”“新冠焦虑”等现象。新冠是一种新疾病,全世界尚未做好充分准备,进而带来了不确定性:网上有大量未经验证且持续更新的疫情信息,很多信息的可信性令人生疑。部分人群过滤不必要信息的能力下降,导致信息过载。一系列原因之下,新冠成为了网络疑病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已有研究对新冠疫情下的网络疑病行为进行的探讨:有研究发现,疫情期间的网络疑病行为者在使用社交媒体作为新冠主要信息来源的人较普通民众更为突出,而疫情信息有助于减轻这类人焦虑。但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往往不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这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问题。所以网络疑病症作为新冠疫情的“副作用”值得人们重视和警惕。
我们不需要回避上网查询健康问题,毕竟互联网是二十一世纪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大多数在网上查询医疗信息的人都不会发展为网络疑病症,因此不能视这一活动为危险的行为。但我们仍然需要改善访问、解读及管理网络医疗信息的方式,以提高线上医疗信息素养。首先我们要确保从可靠、信誉良好、可信赖的站点访问信息。不可轻信那些广告推销的网站,我们同样需要记住,医疗信息再有价值,也不过是信息而已,我们需要对信息的期望值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硬往某个疾病上“靠”,指望所谓的症状列表就确定疾病是不靠谱的。不鼓励自我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