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重科学、听官宣、不信谣、不传谣

发布时间:2020-03-10   作者:心理学硕士 徐滢   来源:九病区   点击数:91339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以来,随着疫情的持续,让不少人倍感恐慌,网络上各种谣言也随之甚嚣尘上。“饮白酒能预防新冠肺炎”“熏醋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吃香蕉会得新冠肺炎”“香油滴鼻孔可阻断传染”等层出不穷。尤其是,制造和传播谣言者借助了网络平台渠道,更加容易造成谣言扩散,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自然也就更大。公众在疫情面前难免会陷入焦虑和恐慌情绪,而相关谣言的传播,会加剧焦虑和恐慌情绪,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一些错误选择,轻则带来工作、生活上的困扰,重则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健康或生命损害。

      由于过度关注疫情,很多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不停地刷新感染数字和疫情传播趋势,看到一起感染案例,就联想到自己身体上的不舒服,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会染病。焦虑和恐慌还会导致人们更容易误信关于治疗或防护的不实信息,出于风险规避的心理本能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比如,听说“吸烟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就大肆吸烟;听说“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就去抢购和囤积双黄连制品。这些行为对疫情防控时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些人因为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而产生极端化态度和情绪反应,并将其扩散到网络上或身边人。一些负面信息或谣言,借民众对疫情的热切关注传播着关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极端化观点以及怀疑、愤怒和不满情绪。民众的这些情绪还会被进一步利用,比如有些人卷入网络上充满“戾气”的争论,自以为是在“维护正义”,但实际上却在无意间扩大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对积极的疫情防控氛围产生破坏作用。

      抗击疫情要抵制谣言,我们要有战胜疫情的信心,更需要用科学战胜谣言。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因为智者是明智、聪慧的,自然可以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理性对待疫情信息,不仅有利于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维护万众一心的积极的疫情防控氛围。针对诸如此类的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正确有效信息

      很多网友对官方信息不信任,甚至受某些别有用心的阴谋论蛊惑,从心底抵制官方发布的信息,毫无根据地认为官方发布的信息一定是虚假的,反而选择相信网络空间来源不明的信息。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官方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日臻完善,更为全面、客观、真实、及时,因此在看到新冠疫情相关信息时,要自觉与官方发布的信息核对,对于与官方信息矛盾的坚决不发,对于官方渠道详实披露的,尽量转发官方的版本。科学看待疫情防控,通过官方渠道,如了解防疫信息、有关科学知识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二、掌握谣言特征,增强谣言识别能力

      在看到新的信息时,要注意从信息源和信息内容两方面学会甄别谣言。如果疫情相关信息是无源头信息,或者是“隔壁老王”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是个人公众号、娱乐公众号之类非专业机构的信息,那么其真实性往往就值得怀疑。其次,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可行性和可信度,我们要用理智去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用科学、法律、社会常识去评判,提高自身对谣言的“免疫力”。我们在网上的言论和转发的消息是经过自己思考产生的,还是被网上情绪化言语煽动起来冲动为之的?如果是后者,你也许就成为被谣言“利用”的传播者了。因此,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也会随之减少。

      三、提高科学素养,提升谣言“免疫力”

      科学就是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感染的症状、治疗、预后等多个环节,我们都需要进行科学准确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在诸多方面加大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让大家充分接触各方面的不同信息,提高对谣言的“免疫力”。此外,大家在平时也应加强医学和科学知识的主动学习,多关注权威的医学和科学类公众号和网站,如“健康中国”“科普中国”公众号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的“科学辟谣”网站等“国字号”传播平台,增加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知识战胜愚昧,用事实真相抵制谣言。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要相信科学、各尽所能,以科学为指导,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下一篇:咳咳咳!是肺结核还是新冠?     上一篇:给返岗复工者的几点心理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