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和管理

发布时间:2019-04-22   作者:程万良   来源:   点击数:91488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是一回事吗?

      程万良:人格分裂是个通俗的俗语,在精神病学中并不常用,但表达了部分精神分裂的含义。人格是与个性非常接近的一个词汇,是指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是在先天气质的基础上,由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我们熟知某一个人,就会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待人接物的习惯和特点。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温和有人暴躁,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我们确也发现有的人具有与众不同的并且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他们的观点、想法和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合常理,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们遭受更多的挫折,也会给周围人带来痛苦和损失,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人格障碍。这还只是与外部世界不能和谐共处的情况,属于人格异常的范畴。其自身内部世界是基本平衡的是和谐的,如果一个人自身的内部世界也同样发生紊乱,他的思维、情绪和意志行为活动失去了统一性,与外部世界的正常联系发生断裂,我们就称这种人精神分裂了。


精神分裂症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有哪些?

      程万良: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都是病因不明的,就像高血压和癌症一样,看上去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实际上每一个单独的因素都不会直接引起疾病的发作。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家属不能理解,他们总倾向于把生活中的那些偶然联结在一起的事件,那些他们认为可能对精神心理有一定影响的事件看成是发病原因,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应该这样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不是没有原因,而是很多原因综合引起的,具体来说就是内在的承受能力和外在的精神压力共同作用导致了发病。

      精神分裂症的具体表现,在疾病的早期可以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睬亲人、不讲究卫生、独自发笑,叽叽咕咕或者窃窃私语;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思维紊乱、讲一些不着边际而又缺少逻辑性的话语,甚至东扯西拉、词不达意、言语零乱。有的人出现幻想,比如无端地坚信遭人迫害、凭空听到有声音对自己讲话或者听到声音没日没夜地评论、讽刺、命令自己;对家人、朋友的感情疏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时患者的情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如在非常严肃和安静的环境中他突然哈哈大笑;学习或工作责任心下降如不能完成学业,生活被动懒散。甚至在病态下冲动、伤人、自伤等。部分患者的起病可能有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等作为诱因,但大多数患者是找不出明显诱因的。起病以青壮年居多,病人一般不清楚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反常表现,反而认为他人的言行因与已不合而不正常。病程一般是慢性迁延波动,呈反复发作的趋势,如果不加干预,最终趋向于慢性衰退状态。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什么征兆?

      程万良: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之前会出现一些征兆。常见的征兆有:失眠或睡眠颠倒,脱离朋友,自我封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亲密感下降,过度活跃、过度孤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决策能力下降;无端的出现敌意或疑心害怕;对家人及朋友的批评做出过分的反应;不关注个人卫生及仪表;时常漫无目的地游荡或失踪;经常写一些幼稚、内容混乱的文字;不合情理或难以理解的情绪反应,如面无表情或长久的呆立、枯坐;对声音或光线特别敏感;感觉到食物变了味道,如变得特别怪味或特别难闻;说话时用词古怪;还有些奇特的行为如我的一位男性成年患者在发病时把头发梳一个冲天小辫子而另一个小男孩无缘无故地弄一个清朝时期那样的发型,并无任何缘由。如果发现有上述变化,请尽早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


目前医生通过什么手断诊断精神分裂症?有没有科学的仪器设备能检查确诊?

      程万良: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个难题,很多家属也不能理解,就凭你跟患者聊上几句就能诊断我家人是精神分裂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医学界仍然没能发明一种仪器设备可用于诊断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明确诊断主要还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病情的演变、病人的内心体验和家属的观察报告而得出的。当然,要确定诊断还必须要求医生具备相当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要有相当高的医学和心理学修养。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诊断的,不能通过上百度,看几本心理学书籍就可以的。有些不太正规的医院为了吸引患者,利用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局限性,故意打出通过检查脑内神经递质能够确诊,通过心理检测设备来确诊,通过颅内成像技术来确诊等等。这些方式都是虚假的广告吹嘘,目的是诱使那些病急乱投医的人或者不明究里的人前来应诊。请大家千万不能上当。否则浪费钱财,贻误医治时机。


有哪些办法治疗精神分裂症?

      程万良:很多家庭一旦有人患上精神分裂症便认为一切都完了,毫无治愈的希望了,于是走偏门,找捷径,甚至求仙拜佛、请神驱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这些做法都无事无补。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和全病程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这是目前最主要,最方便,疗效最肯定的治疗方法;其次还有心理治疗,对少数特殊的病人还可以选择物理治疗。有的家人认为中医中药无副作用,因而选择中医治疗,实际上科学研究显示,中药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无肯定疗效。目前科学的治疗方法效果越来越好,不良反应越来越少,远期预后也越来越理想。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病人经积极治疗,75%可达到临床治愈。大约有20%的患者发作一次后终身不发。即使复发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多数仍可获得较好疗效,当然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疗效一般趋于下降。也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出现精神残疾。少数病人还会终老在精神病院。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能做些什么?

      程万良:这也是很多家属关心和时常会问到的问题。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疾病使得部分患者无法正确认识和适应环境,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需要他人照顾。家属需要做到的我想不外乎以下五点:

第一,给患者提供一个和谐、宽松、关爱的家庭环境。家人要重视患者,精心看护,最好还能够掌握一点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复发的常识,有固定家人陪伴左右,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够简单处理或及时寻求帮助和送诊。家庭成员之间同舟共济,避免互相指责。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安全感。

其二,社会技能训练。患者回归社会后,会面临人际关系处理困难,如社会的歧视等、长期失业、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家人要鼓励患者多与社会接触,参加集体活动,指导患者如何与他人交往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尽量使患者充分融入社会。有的家属误认为精神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需要休息和照顾,有的患者也以躯体不适为借口用以回避社会,家人更是百般呵护,事事包办。结果加重了患者的惰性,加快了患者的衰退。所以,要鼓励患者生活自理,自力更生,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三,加强服药管理。坚持服药是防止复发最重要的途径。家人要督促患者按时按量地遵照医嘱服药以及定期复诊,这一点很多患者都做不到,甚至抗拒。家人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原则,不能无底线纵容。切忌自行减药、停药。药物要由家人专门管理,以免患者在冲动情况下一次性大量服用。

其四,建立规律的生活方式:患者应禁烟酒,忌浓茶。对于有贪食、嘴馋的患者,要帮助其控制饮食;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改变其好吃懒动的习惯,安排一些有益心身健康、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生活既不单调,又不至于疲劳。最基本的要求是:管住嘴,迈开腿。

最后,加强安全管理。有部分患者受疾病的影响而产生冲动行为,家属应随时防范,尤其是对那些过去曾发生过冲动行为的患者。经治疗回归社会以后,一般都能自控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病情波动了,有复发迹象,家属还是应严防患者轻易拿到可伤人之物,限制其行动,并及时送医院就诊。要了解患者的想法,防止意外发生。妥善保管好药物以及从病人身边取走一切危险物品。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早期有哪些迹象可寻?

      程万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早期迹象还是有的,比如睡眠障碍:失眠特别是那些过去睡眠好,最近突然出现的失眠而且还持续存在;比如情绪波动:过去脾气温和听话,突然变得易发火,情绪波动特别大或者变得敏感多疑或者变得淡漠、凡事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又比如性格改变:突然较以前更显淡漠孤僻、兴趣丧失、意志消沉和生活懒散;有些又变得急躁冲动、蛮不讲理;还有些则疑神疑鬼、心神不宁等;还比如躯体症状:头痛脑热、头晕心慌、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软弱无力等;还有,原本知道自己有病并愿意服药的患者,突然否认有病,并拒绝服药,甚至为自己的病态开脱、狡辩,甚至反复与家属纠缠,指责家属不该送医;还有就是精神病症状时隐时现:对于过去的病态表现,一会儿坚信自己是对的,一会儿又否认,有时候对症状具有批判性,能够怀疑和否定这种感觉或这种想法不正确,有时候又认为这种想法是确有其事,这种时隐时现的症状为复发的明显迹象。还有原本治疗后残存下来的精神病症状明显恶化了,原来欠缺的精神活动变成当下主要的问题所在,如原本生活疏懒的患者此时变得更加孤僻退缩了。出现了这些问题,家人一定要警惕,那是旧病复发了,抓紧时机送医院加强治疗。


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遗传性,如何干预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早期干预是什么?

      程万良: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疾病具有遗传的特性,但具体的遗传方式目前还未揭示清楚。有的精神疾病患者也懂得精神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他们害怕结婚生育,疾病会波及他们的下一代,要求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早期保健干预,有时候把一两岁的小孩抱来给我们检查有没有疾病遗传到他们身上。对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风吹草动非常紧张,要求过早地介入治疗,这是不必要的。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主要包括:广泛性干预,即针对所有人群进行干预,比如国家所作的精神卫生宣传;还有选择性干预,即针对具有危险因素但未出现精神症状的人群进行干预。比如,汶川地震时就有精神卫生工作者前去进行心理干预,每遇特大灾难事故都有针对受灾人群进行的心理干预,这些都是选择性干预的例子;还有目标性干预,即针对目标人群干预,所谓目标人群是指可以检测到症状但是尚未达到疾病发作的人群。由于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对精神分裂症的广泛性干预和选择性干预没有可操作性的良好策略。目前所能做的最多的主要还是目标性干预,即在精神分裂症前驱症状阶段进行干预和在精神病发作之后缩短未经治疗的时间。虽然只能如此,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使很多的疾病患者从可能成为精神残疾的结局变成完全自食其力精神几乎完全正常的人。



下一篇:高考助力剂     上一篇:“腹痛”的女孩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