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闭症日】听专家解读自闭症,关注“来自星星的孩人
自闭症的概念1943年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在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
研究数据显示,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自闭症儿童一般在30个月以内发病,但也有个别在3岁以后发病。迄今为止,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了,但已有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是与基因遗传高度相关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尽管目前我们尚无立竿见影的特效治疗方法,但对自闭症却并非无招可用,积极治疗仍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意识,争取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状况,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这项决议由卡塔尔提出,另有50个国家共同提案。
从1943年世界上出现第一个自闭症病例,至2008年已有65年,人类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对于自身责任的认识迈出了新的历史性一步。
“世界自闭症日”提醒人类社会:应该实现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关心。作为普通人,不应把自闭症患者看作怜悯的对象,而应把4月2日这一天作为审视和增强自身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的契机。作为自闭症患者及其直接相关的人员,如自闭症患者家属、学者专家、医生护士等,也应把4月2日作为继续齐心协力战胜疾病的“加油站”。人们应努力让4月2日成为自闭症患者自信与愉快生活的节日。
“自我”——是全世界最通用、最普遍称呼孤独症儿童的字眼。但这些字眼对他们并不公平,他们不是只在乎自我,也不是封闭自我,更不愿意一辈子孤独。他们只是透过另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路径在看待这个世界。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预防孤独症的方法,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
2至4岁是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时间,如果家长能在孩子4岁前带其就诊,医生能给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并及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这部分孩子往往在各方面的功能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甚至有一些孩子可以进入正常小学就读。
“根据自闭症诊断标准, 典型的自闭症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兴趣与行为异常。自闭症儿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缺乏社会意识,几乎不理会别人,待人如同待物,很少有眼神交流,语言发育迟缓或不会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行为刻板,兴趣范围狭窄。30多年来,对自闭症的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被认为是最核心的症状。
孤独症预后较差,约2/3患儿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顾和养护。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岁时有无交流性语言、教育训练情况。如能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医疗和矫治教育、并能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