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失眠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6-02-15   作者:本站   来源: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道金   点击数:92793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一生有1/3时间在床上度过,良好睡眠显得多么重要,以致有人觉得人生快事莫过“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这话听上去虽然有些糙,至少也反映了健康和财富的重要,拿马斯洛先生的心理需求论来检验,也是能说得过去的。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睡得越来越少、睡得不好。这几乎是全地球的事。今天,我们来谈谈有关“失眠”的那些事。
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失眠?
    数据显示,在工作日晚上,人类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已经缩短1.5小时;高达69%的人认为自己睡眠不足。当然,达到临床标准的失眠症一般约为9%~18%。
    从临床角度看,许多因素可以导致失眠,生活方式改变、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应激、环境干扰,会增加失眠;不良睡眠习惯常常与失眠相关;各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或其它各种睡眠障碍及使用某些药物可伴发失眠;另外,有些情况下,遗传也起了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例如,很多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特定短波光线,会扰乱昼夜节律系统。夜晚手机、平板电脑的频繁使用,会导致入睡时间更长。
    另外,“睡眠拖延”也是对现代人睡眠的另一种重要影响。调查显示,人们入睡时间已显著延迟。湖南人工作日每晚平均入睡时间为23时28分,而海南有50%的受调查者都在24时后入睡。你觉得很累,知道该睡了,但就是无法关掉笔记本、无法离开沙发、无法去洗漱、无法放下手机。
失眠有什么表现?
   失眠是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也是成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表现有:人睡困难、夜间易醒睡眠维持困难、后半夜早醒及晨醒后自觉未能恢复、没睡够等,这些情况影响日间功能,如出现注意不集中及记忆损害、乏力、困倦、情绪不稳定、效率减低等。
   原发性失眠通常缺乏明确病因,易呈慢性化倾向;而那些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酒精药物滥用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引起的失眠,为继发性失眠,几乎占失眠的90%。实际上,失眠和其他疾病之间更可能是一种双向关系,彼此互相促进。考虑到失眠临床处理的不同侧重点,这种区分十分重要。
哪些人容易失眠?
   首先,老人比年轻个体更易失眠,这可能是因躯体和精神疾病增加,伴发失眠。即使在生理情况下,随年龄增长,睡眠也会发生两个明显变化,即:深睡眠趋于减少;睡眠变得越来越不连续、碎片化,在床觉醒时间增加。
其次,女性失眠比男性多,特别是更年期女性。离异、分居或丧偶者失眠风险增加。患有慢性精神或躯体疾病的人常易伴发失眠。吸烟、嗜酒、使用咖啡因及某些处方药的人,会增加失眠问题。
      当然,一些短期境遇性失眠常常源于各种应激、烦恼、困扰等。   
失眠与躯体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正常睡眠对体力、精力恢复、记忆、学习等有诸多重要作用,失眠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免疫力下降,意外事故,加重诱发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血糖波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痴呆)、焦虑抑郁等;或影响工作、学习、人际关系。
      失眠与各种躯体疾病相互影响。例如,夜间疼痛、心、肺疾病加重常导致失眠。而如果失眠,就更可能患心脏病、肿瘤、糖尿病、慢性疼痛、胃肠问题等躯体疾病。
      霍普金斯大学前瞻研性究发现,持续失眠,可预测个体未来精神疾病发病风险,包括抑郁、焦虑障碍,酒滥用等。
失眠如何治疗?
       境遇性、一过性失眠,谁都碰到过,通常会顺利度过,也不必紧张。如果失眠频发、且持续一定时间,影响白天的各种功能,建议专业医生处就诊。
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是改善睡眠的第一步。睡眠卫生常常基于正常睡眠生理及一些认知行为原理,坚持很重要。
   失眠的临床处理包括药物及非药物的方法。非药物治疗主要有学习放松、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行为技术以及认知治疗;关于药物治疗,应强调的是,很多人对所谓“安眠药”持有盲目恐惧,显然毫无根据。临床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果失眠已严重影响功能,尤其急性失眠,不应盲目排斥使用助眠药物。很可能失眠对你身体和精神的损害已经远大于几片安眠药了。咨询医生、合理用药,是一个健康的选择。

下一篇:警惕:你的孩子患上精神发育迟滞     上一篇:二胎降临 如何应对大宝的变化?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