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暑假:当心孩子变成“数码控”

发布时间:2015-07-15   作者:本站   来源:心理科 蒋巧   点击数:93120

案例:
   小飞,男,初三学生,刚参加完中考,下学期就升入高中。放暑假了,本来大家都应该很开心,可最近小飞的妈妈却开心不起来了。小飞个性一贯比较内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迷上了网络游戏。上课期间还有所节制,自从放假以后,iPad游戏玩疯了。爸爸、妈妈上班,也没时间管他,只能让他白天一个人待在家里。他的房间,经常门紧闭,窗帘也不拉开,说光线影响iPad屏幕。白天他一个人在家里起床后,不洗脸也不刷牙,给他吃的,只让放在房间口地上。然后就是没日没夜地玩,有一次连续玩了36小时。因为放假了,小飞妈妈起初没当回事,心想小孩平时上学辛苦,好容易放假了,玩就玩一会吧。可是时间一长,觉得生活太没规律,吃喝都不正常了,就劝他不要玩了,他就关起门,根本不予理睬。又过了几天,家长发现孩子神情开始恍惚,人显得呆呆的,说话也有点搭不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下降,问他奶奶家的电话号码,居然都说不出来了。家长万分焦急,感觉再这么下去,孩子会废了,打热线电话寻求帮助。

心理治疗师的解答:
    随着暑假的到来,孩子在假期玩网络游戏变成了生活的常态,但像小飞这样以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并且出现精神恍惚,并非是常态。有些心理障碍的病人早期表现也会出现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的症状。小飞到底是心理障碍还是网络依赖,这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才可以知晓。建议小飞妈妈带孩子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及早干预。
    不是所有的孩子玩网络游戏都会出现小飞这样的情况,但如何对待孩子在假期玩网络游戏成了家长们关注的话题。很多家长都打来电话,谈到对孩子在假期玩网络游戏的担忧,害怕孩子成瘾、荒废学业。
针对这种现象我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首先,家长自己对待网络的使用要有个正确的观念,不要把网络“妖魔化”,谈网色变,更多的是指导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学会如何控制对上网的渴望,而不是制止接触网络。
   其次,可以让孩子在家干些家务活,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让孩子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不但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照料能力,也可以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就不需要在网络游戏中寻找那种全能感。原则上是以奖励为主,做不好时避免惩罚孩子,因为正强化的效果比负强化好,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但有些孩子并不只是玩游戏,他们会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目的是找人倾诉或发泄自己的情绪,作为家长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宁可找陌生人沟通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也许是家长没有学会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多的是对孩子指责、批评、教育;也许是我们自己没有学会尊重孩子的心理空间,更多的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行灌注给孩子;也许是我们将母(父)爱转化成一种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有窒息的感觉,总想逃离我们,把孩子“逼”到网络世界寻求宣泄。
    最后,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体育项目、全家旅游;年龄大的孩子在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鼓励与同龄小伙伴一起结伴玩耍。这样可以分散孩子对网络世界的关注度。同时,家长们也要学会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督促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健健康康成长。


下一篇:9种平民食物 帮你“甩掉”忧郁症     上一篇:了解焦虑 认识焦虑 正确应对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