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看看】医者仁心 二十四载守护心灵绿洲 ——记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汪莲籽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华人策略celue),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用24年的坚守,诠释了对精神心理医学的热爱与执着;她用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无数患者点亮了心灵的希望之光——她就是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汪莲籽。
从治重症到解心结
过肩发,戴眼镜,身形苗条,46岁的汪莲籽主任看起来小于实际年龄,说话温雅从容,条理清晰。她2001年进入医院工作,算起来已有24年。
最初,汪莲籽接触的大多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这些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她渐渐发现,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些人需要更全面的干预,“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能从更整体、更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去寻找病因,再结合他们的个人背景、经历、感受,做一些个性化的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于是,汪莲籽开始系统学习心理治疗知识。她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程,不断积累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兼具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双重背景的资深医生。
如今的汪莲籽,是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心理治疗师、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还是安徽省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安徽省医师协会心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芜湖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她长期从事精神、心理问题的临床一线诊疗及心理治疗,2015年赴意大利研修精神病学,擅长焦虑、抑郁、强迫、情绪困扰、厌学、失眠等疾病的药物及心理治疗;成人及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综合治疗;心理救援及危机干预等。
优势学科见医者担当
如今,汪莲籽所在的临床心理科2022年入选芜湖市“高质量发展学科高地示范项目”,2024年被评为医院“优势学科”。学科成员47人,高级职称、硕士22人,占比达46%。
作为科室主任,汪莲籽不仅要负责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兼顾教学、科研和科室管理。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仔细查房,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在她的带领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科室目前开放床位70张,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心理专家门诊等特色门诊,开展精神心理问题的个性化评估、诊断、治疗、康复及心理健康科普培训等,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专科诊疗量并辐射周边地市,市外患者占比40%以上。
不同于精神疾病科室,临床心理科系开放式病房,收治各类精神心理疾病,主要病种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症、心境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社交恐惧症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等。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科室还强化心理治疗,开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亚隆团体治疗、疾病教育团体治疗等;开展心理查房、家庭教育、夫妻沟通、亲子沟通、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等健康教育。
自芜湖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以来,临床心理科还广泛与基层医院、教育局,福利院等部门合作,走进社区、学校、机构,开展培训、指导、帮扶与科普,进一步扩大专科辐射带动力,甚至远至新疆。
在教学方面,汪莲籽承担了蚌埠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的理论授课任务,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她深知,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持,因此积极推动科室的科研工作,与北京安定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了长期的横向合作关系。
医患合作 共佑健康
“医患合作,共佑健康”,这是汪莲籽的座右铭。在她看来,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她常常提醒自己和同事们,要时刻保持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的科学,我们不能保证每一次治疗都能成功,但我们必须尽全力去救助每一位患者”。
临床工作中,汪主任有时会遇到家属和患者的不理解或者对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对此她积极应对,耐心解释,“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患者,还有整个家庭。我们会与患者的监护人、配偶、父母沟通,强调家庭内部支持的影响,争取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汪莲籽说最暖心的时刻莫过于收获家属和患者的信任,尤其在一些复杂、困难的案例中,患方的理解是医生砥砺前行的动力来源。“很多曾经的病人会在节假日给我发祝福信息,有的病人来看门诊见我不能按时下班吃饭,就塞给我一点小饼干、点心等。还有病人说,‘听汪主任讲几句,我心里就踏实了’,这种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医者的阳光,让我很感动。”
“医师节的设立,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医务工作者的关怀,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医生的工作,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她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医务工作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汪莲籽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更是人们心灵绿洲的守护者。在她的努力下,无数患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无数家庭重拾了幸福的笑容。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精神心理医学事业,为守护大众的心理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