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课 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痛苦——初识与创伤相关的“解离状态”
最近在门诊诊疗中,有位女患者因近期的反常表现忧心忡忡,她说“近半年事业上不顺利,经济上损失近百万,家庭生活也不顺心,家人对自己多是抱怨,内心压力很大,甚至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而且,最近做事恍恍惚惚,有时候不知道身处何地,会突然感觉周围一切都很陌生,为此整日恐慌不安,担心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意外”。听完这位女士的哭诉,心里沉甸甸的,她的这种情况在有些情绪状态糟糕的患者身上并不少见,但却不为人所熟知,故而,今天我们来谈谈这种游离在现实及虚幻之间的“解离状态”。
解离状态,又称分离性状态,指个体在意识、记忆、身份或环境认知等方面的脱节与分裂,仿佛从自身或周围现实中“脱离”,这会对正常生活和心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解离状态的产生,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面对难以承受的情绪、压力或创伤时,会将某些想法、情感、记忆或感觉从意识层面分割开来,在某些时刻成为了心灵的一道保护屏障,将自己从痛苦的现实中暂时抽离出来。
一、解离状态产生的原因:
1.创伤经历 严重的身体或心理创伤是导致解离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战争、暴力袭击、虐待、重大自然灾害等事件,都可能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无助感,从而引发解离症状。
2.长期压力 持续的高压力状态也可能导致解离。长期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等都可能让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引发解离症状作为一种应对机制。
3.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也可能伴有解离症状,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边缘型人格障碍、分离性障碍等。在这些疾病中,解离症状可能更为频繁和严重。
4.神经生物学因素、药物作用及物质滥用 大脑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功能异常,例如颞叶癫痫发作影响大脑对不同神经区域间的整合功能,可能诱发解离症状;如氯胺酮导致的解离性麻醉;长期酒精、毒品等物质滥用会干扰神经递质传递,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增加解离状态出现风险。
二、解离状态具体表现形式:
1.人格解体:个体感觉到自身的不真实,好像自己的身体、思维、情感等脱离自身,像“灵魂出窍”一般在远处观察自己,感觉身体像机器人,动作机械而陌生等。
产生原因:当个体面临极具威胁性或难以承受的情境,如长期处于严重的压力、创伤之中(如持续的暴力虐待),个体运用人格解体这种解离方式,让自己从主观痛苦的直接感受中脱离一部分,像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抽离的状态,达到心理上的缓冲,以此减少即时的痛苦体验。
影响:这种防御方式虽然短期来看可减轻当下的痛苦情绪,但长期若频繁使用,可能导致个体与现实世界产生严重疏离感,难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对自我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的完整性。
2.现实解体:个体对周围环境产生不真实感。他们感知到周围的世界变得陌生、虚幻,如同在梦境或电影场景中,失去了现实所应有的那种生动和实在感。例如,觉得街道、建筑物等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虚假的布景,人和物体仿佛都没有真实的质感。
产生原因:当个体遭遇巨大的创伤事件,如在战争场景中频繁处于极度危险状态或经历重大灾难,精神上受到强烈冲击时,大脑通过让个体感觉周围现实不真实,从而在心理上削弱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威胁性,形成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使个体暂时逃避面对当下真实而可怕的现实。
影响:过度的现实解体防御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难以区分虚幻与真实,可能会影响正常生活功能,如工作、学习、日常起居等,进而降低生活质量。同时,个体可能因自身这种异样的感受而产生焦虑、恐慌,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3.分离性遗忘:个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可能涵盖从某段特定时期发生的短期事件到长期经历的记忆都可能被遗忘,比如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如严重的暴力袭击或目睹可怕场景)后,忘却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细节,或者丢失某一段特定时间内所有的记忆痕迹。不过,这些记忆可能在特定刺激下部分或全部恢复。
产生原因:当个体的意识层面难以承受某些痛苦、恐惧或矛盾的经历和情绪时,大脑启动分离性遗忘机制 ,将这些记忆“封存”,使其无法被轻易提取,从而防止这些记忆所承载的负面情绪引发个体严重的精神困扰或崩溃,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影响:这种防御方式虽然能够即时屏蔽痛苦记忆,但可能在后续生活中留下隐患。当个体面临与过去被遗忘创伤事件类似的情境或线索时,尽管没有意识层面的记忆,但可能出现惊恐反应、情绪障碍等表现,同时由于对重要事件的遗忘,也可能影响个体自我认知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
4.出神与附体体验:出神状态下,个体像是进入一种暂时性的意识恍惚或改变状态,注意力高度沉浸于某一内在想法、想象或感觉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降低;附体体验则是个体感觉自己被某种外部的“力量”、“灵魂”或“神灵”占据,自己的行为、言语仿佛受其控制。例如,一些人在集体宗教仪式活动的强烈暗示氛围中,可能突然进入出神状态,这是一种排除外界干扰,极度专注于内在心理过程的状况。而附体体验常见于特定文化背景中,某些人宣称被神灵或祖先“上身”,行为言语模仿其认为附在身上的“存在”的风格。
产生原因:在特定文化、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心理脆弱或过度焦虑恐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个体借由出神与附体体验获得心理缓冲或是合法化的身份转换契机。如在宗教文化浓厚的社群中,个体面临难以解决的生活困境或心理压力时,这种状态被社群认可和支持,个体可借助它将责任或心理负担通过“体外力量”转移化解,以获得释放压力、逃避责任的心理效果,是一种潜意识地运用文化赋予方式进行心理保护手段。
影响:适度在特定文化场景的出神与附体体验可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安抚作用,给予个体归属感和心理慰藉等。但如果过度依赖或这种体验脱离了正常文化框架、反复无端地出现,可能影响个体自我认知,使其正常生活、对自身行为掌控感以及人际交往都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甚至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相关症状范畴。
三、解离状态的应对方法
1.心理治疗:是应对解离状态的核心方法,尤其是针对创伤相关的解离症状。
创伤聚焦治疗(如EMDR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帮助个体重新处理创伤记忆,减少解离反应。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识别和调整解离相关的负面思维模式。
解离障碍专门治疗(如结构解离模型)适用于严重的解离性身份障碍(DID),帮助整合不同的身份部分。
2.情绪调节训练
正念冥想:提高对当下体验的觉察,减少解离时的“脱离现实”感。
深呼吸与放松技巧:在解离发作时,通过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重新连接身体及感知。
情绪日记:记录触发解离的事件和情绪,帮助识别模式并增强自我认知。
3.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
稳定的生活节奏: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减少解离发作。
安全环境:确保所处环境(家庭、社交圈)稳定,减少可能触发解离的压力源。
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朋友、家人、支持小组)保持联系,减少孤立感。
4.药物治疗:药物虽然不能直接治疗解离状态,但可缓解患者伴随出现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建议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开具,并由专业精神科医师进行指导使用。
5.自我照顾与预防
避免过度刺激:减少接触可能触发解离的媒体、环境或人际关系。
艺术表达(如绘画、写作):帮助释放压抑的情绪,增强自我觉察。
逐步暴露疗法:在治疗师指导下,逐步面对创伤记忆,减少解离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