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温,健康饮食
7月进入盛夏季节,气温高、湿度大,蚊虫等病媒活动活跃,病原生物繁殖旺盛,易引发和传播各类夏季传染病。大家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做好防暑降温,特别是应做好对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性腹泻、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夏季高发传染病及溺水、蛇咬伤、高温中暑和洪涝灾害的预防。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源包括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防控要点
①定期检查,倒掉积水、清洗干净,不用的容器直接倒扣放好,让蚊子“无家可归”。
②在蚊虫季节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③安装纱门、纱窗,建立“安全堡垒”。
④到户外蚊虫较多的区域,如公园、草丛等地,穿浅色长袖长裤、喷涂驱蚊剂,防止蚊子叮咬。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俗称“蜱虫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
防控要点
①在蜱活跃季节前往森林、丘陵地区时,涂抹含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裤腿。回家后检查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是否有蜱虫附着。
②如果发现身上或宠物体表有蜱虫附着,不能随意用手拔出,更不能捏碎蜱的虫体或用酒精、烟头等去刺激。应该用镊子贴紧皮肤,夹住蜱的口器迅速拔出,如果担心操作不当,可以前往医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三、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一种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感染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则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感染性腹泻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或消化道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防控要点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避免进食生冷、腐败食品,蔬菜瓜果洗干净后食用。
(2)勤洗手,饭前便后使用流动水清洗双手,注意个人卫生。
(3)清除房屋附近积水消灭蚊虫,安装纱窗组织蚊虫进入室内。
四、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夏秋季流行,该病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天,病程2-7天。
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还可借助水(如被污染的游泳池水等)引起暴发。
防控要点
1.加强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的学习,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习惯。
2.已经患病的病人避免进入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3.患者感染后7~10天,应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4.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循医嘱用药。
五、溺水
防溺水是每年暑假前都会强调的话题,因为这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为了确保安全,请牢记以下几点:
做到“六不”:①不私自下水游泳。②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③不擅自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④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⑤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⑥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溺水时自救:①不要慌张,发现有人时立即呼救。 ②放松身体,让身体漂浮在水面,头部露出水面,防止体力丧失,继续等待救援。 ③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请立即靠岸,否则立即呼救。
同伴溺水如何施救:①呼叫救援。此时千万不能盲目下水施救,应立即拨打紧急救援电话,通知专业人员。 ②使用救生器材。如果身边有长木棍、树枝、绳子等物品,将其一端抛给落水者尝试拉上岸。 ③实施心肺复苏。当落水者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或心跳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可以提高落水者成功救援几率。
六、蛇咬伤
每年夏季是蛇类活动高峰期,也是蛇咬伤的高发季节。大家肯定也或多或少的听说过周围某某人被蛇咬伤过的案例。
所以为了防止被咬伤,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好预防措施:
(1)尽量不去野外活动,必要时穿好高帮靴、长裤,长棍探路。
(2)清理杂草时,先用长棍试探是否有蛇。
(3)遇见蛇时,不要靠近,尽快远离。
当然,如果被咬伤也需要做好下面几点,才确保自身安全:
(1)记清肇事蛇的外形特征,安全前提下可以手机拍照记录,有利于医生判断使用哪种血清。
(2)保持冷静,立刻去除戒指、手镯等装饰品,以免因阻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肿胀引起损伤加重。
(3)有条件的使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并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使用绷带包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4)最重要的是,立刻前往医院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七、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多发生于夏季户外作业人员、老年人群等。
防控要点
①出行前关注天气预报,了解极端高温预警,合理安排出现时间。
②室外活动时,避开高温时间段,做好避暑措施,如衣着轻便透气,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③户外工作者要注意饮食清淡,及时补水,大量出汗后需补偿电解质型运动饮料。
④学习中暑相关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时识别中暑,掌握一般处理方法。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时,立刻停止工作,在阴凉处休息。
八、洪涝灾害
全国多地进入汛期,可能发生因洪涝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所致人员伤亡;同时,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增加。
防控要点
1.关注天气变化:出行前提前了解气象和路况信息,恶劣天气应避免出行,远离危险地带。
2.避免接触疫水:尽量不要接触雨水、洪水,不要在污水中洗衣、游泳等,避免光脚踩水,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接触,应及时用清水清洗干净。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或经漂白粉等处理过的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
4.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居室周边雨水、垃圾,减少蚊虫孳生,同时注意防蚊、灭蝇,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做好家畜管理,避免家畜粪便污染水源、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