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丙肝的危害,这些知识要知晓
一、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其他脏器亦可受累的传染病。一般以病毒感染后6个月为界,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大约85%的人在感染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数患者因没有明显症状而忽略了检查也错过了治疗进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等恶性结局,因此丙肝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二、哪些情况可能会感染丙型肝炎?
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 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
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
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
⑤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
⑥有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
⑦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⑧职业暴露史。
三、感染了丙型肝炎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关节疼痛等。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面部皮肤晦暗、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部分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或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四、与丙肝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被感染。
◆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丙肝病毒。蚊虫叮咬不会被感染。
五、丙型病毒肝炎患者是如何确诊?
丙肝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所以要做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一般各地的传染病院、综合性医院专科门诊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做丙肝检测。具体:
◆查丙肝抗体: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 来对抗它,抗体检测就会呈现阳性。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感染过丙肝,不能说明现在仍有丙肝。当丙肝抗体检测阳性时,则需要去医院进行下一步检查。
◆查丙肝核酸:确定是否仍存在丙肝感染,需要再检测丙肝核酸。如果丙肝抗体阳性,但丙肝核酸检测阴性,很可能是既往感染丙肝、但目前已经痊愈了。如果丙肝抗体阳性,丙肝核酸检测也是阳性,即可确诊丙肝。
六、丙型病毒肝炎可以“治愈”吗?
丙肝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或持续抑制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后,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水平以下,并在停药12~24周后复查丙肝核酸仍为阴性,临床上也就认为丙肝被“治愈”了。HCV复发可能性极小。
只要做到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丙型肝炎是可以被治愈的。
七、丙肝的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① 筛查及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丙型肝炎筛查及管理》,对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管理。
② 严格筛选献血员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推行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③ 预防医源性及破损皮肤黏膜途径传播
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④ 性传播的预防
对MSM及多性伴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⑤ 母婴传播的预防
对HCV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⑥ 积极治疗和管理感染者
只要诊断为HCV感染,不论疾病分期如何,均应该治疗。
